新聞內容

楞嚴經略說第七十四講

發布日期 : 2017-07-17 22:21:58

楞嚴經略說第七十四講

 

一、前言:

 

上次,我們談到「眼根」是怎麼『結』成。「由明、暗等二種相形」這句,指的是眼根由明、暗二種形相,表現出來的。所以這『能』,產生的『緣起』,我們很清楚知道『能』是『緣起』的「必要條件」,也就是宇宙中那相吸相斥的力量。我們如如不動的這「寂照」,一念無明起了「見精」,也就是唯識學所說的「業相」這見精,因於「明、暗」等外塵之吸收,使得「能見」的『能』與『物』相,「黏湛發見」,也就是這「寂照」的『湛然佛性』,沾上了這「明、暗」的法塵,這一相吸相斥黏上了『緣』,黏在佛性的眼見上,起了緣起的現象,形成『意識』。所以這明、暗之相,因無明妄動,將妙明真空,變成有『順』、有『逆』以及無記的晦昧空,佛性一如太陽被雲遮住。這『順』、『逆』、『無記』的法塵,不斷薰習,形成現代心裡學上所說的「情結」。眼根如此,其他的五根亦復如此,所以大家要留意,不是橫指六根,為六結;乃是豎說「根、根」都有六結,其中動結、靜結、根結、覺結、空結、滅結這六結,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根、根」都有的六結,必須一個一個盡解,方入一真無妄之地。所以這次我們在日本京都的南禪寺打坐,有瀑布聲、有鳥叫聲、好多好多的音聲,我要大家練習聽瀑布聲的動、靜聲,道理在此。如能將動、靜音聲之結,空得徹底,方能進一步『觀』根結、覺結、空結、滅結,我們常說觀世音菩薩的「觀音法門」,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就是如此的漸次深入,解除動結、靜結、根結、覺結、空結、滅結等六知根,這就是『一門深入』了。我們接著看下去:

 

 

二、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這耳根的作用從哪裡來的?是由「動」才能顯「靜」,所以是從「動」就能發聲,也由「動」方能發聲,音聲一停下,就顯出靜來。這就是「由動靜等二種相擊」而有音聲,由這動靜互相擊動,耳朵就有聲音,有聲音,耳朵一聽好聽,或是不好聽那就落入意識;但不管如何音聲,必須要擊動,才有動結與靜結,說話這也是擊動性。所以說話必須透喉嚨裡的一層薄膜,我們鼓起「氣」一擊動,這音聲就發出,還可以以「喉嚨」部位的不同,而有「聲符」與「韻符」,一「切」而有千千萬萬的音聲了。同樣的,身體外邊的音聲,也是如此。石頭與石頭一撞擊,器物對器物,一碰就響了。因此佛說「由動、靜等二種相擊」,一動一靜,一碰一撞,就出聲音了,「於妙圓中」,也就是說在這個『寂照』的宇宙中,本來「妙圓」的「性」、「理」之中,妙,是指『性』是盡虛空遍法界,本來清淨的『性體』,這作用是不可思議的,因而這虛空中,一動一靜,一碰一撞,就立刻「黏湛發聽,聽精映聲」,湛藍的虛空,就「黏湛」發聽,也就是聽的這個「音聲」;第一聲,聽就是聽,這就是『聽精』了,從唯識學的角度說,這「業相」出現了,接著「卷聲成根」,也就是唯識學說的「轉相」,這音聲一卷,就立刻回到耳根來聽、來分別、好聽、討厭……簡單的說落入了耳根的意識,「卷聲」,把這音聲收攝進耳根,這一卷聲,就成了耳根的「境界相」,所以有好聽、討厭的『受』。所以佛說,「根元目為,清淨四大」,這耳根能收攝音聲,其實都是「清淨四大」。我們常說耳朵能聽音聲,耳朵是浮塵根,這浮塵根是依勝義根而成,而「勝義根」是依「清淨四大」而起作用的。剛剛說了這浮塵根是,是依「清淨四大」的勝義根而成,這浮塵根就是俗稱的「耳朵」,所以「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這「耳朵」是「色」,所以我常稱浮根四塵(色、香、味、觸),屬於聽覺神經,必得聽聽,這資訊進入神經中心,就是『受』,佛以流逸奔聲。可見耳根這俗稱為「耳朵」的浮塵根,其資訊的接收與反射,乃由動、靜等二種聲塵,互相攻擊,以動擊靜,則靜亡;以靜擊動,則動滅。在這公同一法身的宇宙中,這妙覺圓湛性中,一動一靜,引起湛然之體,發而為之聞精,這是「業相」;而聞精,一『捲』聲塵,成耳根的意識,這是「轉相」,也就是進入腦神經。這時我們回過頭來,此耳根為色、香、味、觸這浮根四塵的本元,原為地、水、火、風這清淨四大。因此,這聽覺神經,也就是浮根「耳根」乃聽覺神經,會循塵流轉,終日流逸,奔逐於聲塵中,一相應,資訊馬上進入腦神經這神經中樞。

 

 

三、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黏湛發齅。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底下要談「嗅覺神經」。嗅覺神經一一鼻根的起用,「由通塞等二種相發」,也就是由於「通、塞」二種現象,互相發動,讓我們對於周遭的「香塵」,藉由鼻孔的通、塞作用等,將香塵互相顯發。因通,顯其非塞;因塞,顯其非通。剛剛說了,於「於妙圓中」,也就是我們每個個體,都一樣來自宇宙中的妙覺、圓湛之體性中,「黏湛發齅」,由這通塞二種,黏著圓妙的虛空法界,和合發生鼻子的齅聞性,剛開始無明一起,發為嗅精,也就是「業相」;接著嗅精對香塵,「吸納」這香氣入根,也就是有了意識,這時就是「轉相」。也就是在這個不可思議的妙圓之中,「黏湛發齅」,由這通塞二種,產生鼻子的齅聞性,這就是「業相」;齅聞性「吸納」這虛空法界的香氣入根,這就是「轉相」。但我們追根究底,鼻子這浮塵根,一樣屬於「色」,也就是視覺神經,聽覺、嗅覺、觸覺等神經系統都是建構在神經系統上,因此其「浮塵根」都叫做色、香、味、觸等浮根四塵。這「色」都是生理現象,而這些神經組織是以『腦神經』所建構的神經中樞,『腦神經』包含大腦神經,一接收這些神經器官所傳來的資訊,能覺知、能判斷、發號施令,而腦幹神經則是執行的運動系統,至於小腦神經族是一種平衡神經,在錯綜複雜的資訊中,哪些人、事、物應該先行處理,同時也讓我們在面對外在的環境中,身心靈的平衡。因此它是『受』的身心之本元。好了擱下來先談身心的嗅覺神經,其根元,名為清淨四大,其相極微細,我們談心經時已經說過。而這鼻根四塵,因能領納香塵,而成內四大,這就是勝義鼻根了。所以浮塵根是依勝義根而成,名為肉鼻之體,如雙爪下垂之形,此肉鼻的浮根,乃是四塵所成,終日流逸,奔逐於香塵之境。可見「流逸奔香」,鼻子能聞香味,代表我們整天都追逐在香、臭、腥、辣……等等氣味,有好聞的、有不好聞的,這是意識所產生的「境界為緣長六粗」。

 

 

四、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接著,佛告訴我們說「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恬,指的是舌根不動,安然無味叫恬;變,指的是知酸、甜、苦、辣等味,叫變。「二種相參」,也就是這樣一下子舌根不動,一下子各種酸甜苦辣,互相參雜,所以「於妙圓中」,在這個不可思議的圓滿道理中,這就發現「黏湛發嘗」,這本是湛清的本性,發出嚐的各種味道出來,這是「嘗精映味」,拿舌頭嚐的這個精粹,「嘗精映味」,對照著這個味,「絞味成根」,絞,就是擰在一塊,擰合一塊,絞味就成了舌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根在起始的時候,名目算是清淨四大,「因名舌體」,這舌的本體「如初偃月」,這舌根的形相,就像初二、三那個月亮似的,是個半圓形,「浮根四塵」就不清淨了,舌頭貪取或是討厭某種滋味,就叫「流逸奔味」,奔走五味,人各有所好,貪求奔逸,循回不已。簡單的說,由於最初「恬、變」二種妄塵,互相攪和,把湛圓妙心,無明一起,發生「嘗精映味」,這是「業相」;這資訊落入腦神經,馬上有了知味之性,這是「轉相」,境界為緣就開始有了由境引心,成為嘗性;再由心取境,反映於味塵中,旋取味塵成根。既根塵相對,自然終日流逸奔騰於味塵之境,加上安立了各種「味塵」的假名,自此不能超越於味。

 

 

五、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搏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觸』是我們的身根,對於外面事事物物以及各種冷熱的結相,佛說「由離合等」,這身根有離知、及合知,二種妄塵,經由離知、合知等妄塵,一離一合發動觸塵。例如,冷風、熱風觸在身上,發冷、發熱,「二種相摩」,這「摩」是比「觸」動還輕的一種感覺。由於離合相摩,引動妙湛圓心,發出一種知覺之性。所以說念頭一起,一念無明生三細。因而由境牽心,然後,由心取境。「於妙圓中,黏湛發覺」,這知覺之性,反映於觸塵;然後,搏取觸塵,心境和合,而成身根。簡單的說就是在這個不可思議的圓理之中,黏上這湛然清淨的分別性,就發出這個知覺來了。「覺精映觸」,知覺的第一念,有分別性,還沒落入分別的意識,面對這外境的觸塵,「搏觸成根」,一搏、觸,立刻覺知,這就是『轉相』,也就是「身根」。同樣的,「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從根本上說,這身根還是清淨的四大,所排列組合而成的『有機』身體。因此佛在這裡說,「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怎麼叫腰鼓顙?古時的樂器,是拿皮編做的鼓,是個細腰形,與現時的鼓不一樣,大家還可以見到。現在台灣的鼓是大圓肚,古時的鼓,則是兩頭是粗大的,當中是個細腰,所以這個身體的形相,就和腰鼓似的。所以,「根元目為清淨四大」,「浮根四塵」,就是由清淨四大的地、水、火、風,形成的「色、香、味、觸」等浮根四塵,這身根「流逸奔觸」,遊走這個觸塵,這種感覺很好,那種感受很不舒服,使得身體受觸塵的迷惑,不得超越。

 

 

六、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我們知道生滅二塵,都是最初的無明妄動,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等等境界相,這些無始劫以來直至當前的「境界相」,都是我們意根所對之「法塵」。一念無明妄動,一生,就有了生;有生,當然有滅,如此的生生滅滅相續不斷,就牽動了這來自與宇宙的湛圓妙心,於是有了「妄知」,也就是有了分別心,再由此「妄知」的能覺之性,映對法塵,因而由境牽心,再由心取境,如此心境和合,而成意根。簡單的說,我們前五根也就是視覺神經,聽覺神經,嗅覺神經,味覺神經,觸覺神經,這些神經系統都是神經中樞的分支系統,而神經中樞是以『腦神經』所開展的神經器官,所以佛陀告訴我們眼、耳、鼻、舌、身前五根,是建立在第六意根上。所以佛在這裡說「由生滅等」,這是指我們腦神經從接受訊息(指五蘊的色),到覺知訊息(五蘊的受)的知覺的心,從外境的刺激,一念無明產生了「業相」,轉而從心取境,也就是一念無明的第二念「轉相」,瞬間「境界相」就出來,也就是妄想就生出來了,這就是『生』,一會兒這境界相又消失了,也就是又滅了。這生、滅是對待的,「二種相續」,滅了又生、生了又滅,生滅的變化無窮,就落入了(五蘊的想)了……然後無明緣行,行緣識又是輪迴了。所以「於妙圓中,黏湛發知」,於妙性圓理之中,黏上湛然清淨的性,發出了痛、癢、酸、麻等等,都是身上的知覺,「知精映法」,知精指的是了知就是了知,好像看就是看,聽就是聽,但麻煩的是這「妙性圓理之中」的性,妙不可思議,第一是來自于圓理的「寂而常照」,『照』著法塵,立刻「攬法成根」,在這裡一收攝法塵,成了一個意根。意根有知覺,如果以現在的醫學來說,是腦神經,但我們習慣以『心』代表,因為在佛經歸納為「三心二意」,也同時盡虛空遍法界的妙真如性,都叫『心』。而這意根的「根元目為,清淨四大」,這是指意根的這根本發起的名目,叫清淨四大,「因名意思」,意是心之所發、思是意之所發,一發動立刻就有種種意思,也就是有好多的感性的理性的煩惱,全都出籠。「如幽室見」,這些意思,就如同幽暗的黑暗屋子裡,看不見其形象,卻又了了分明,這就是清淨四大的排列組合,而又受「色、香、味、觸」等浮根四塵的影響,如此的「流逸奔法」,這流動、放逸、奔馳於種種法塵,追逐喜歡的就貪,討厭的就要逃避,愚癡到極點。

 

 

七、結語:

 

 

我們前面已經說了,六根之性,本來都是妙圓真心,如來藏性。但因有了『覺』上加『覺』,或是加了「明覺」,其結果是本來覺體已覺,不必加覺,卻應是加了『覺』。但,加了覺加了明,就變成妄明妄覺,失去真實之性,把本有之見精、嗅精等,都失去其本來的功能,而與妄明、妄覺結連在一起,成為第八識見分,其體雖真,但用上終是妄了。因為『黏湛發知』,也就是真性膠著妄塵,就發出見分之光。元是一個精明,因為攬塵結根,就變成六和合,六種作用了。因此如何「脫黏塵妄」呢,我們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