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二四六講 楊永慶
ㄧ、前言:
上次我們談到「主山神」,它是大地之高處,也是最接近日月星辰的高處,更是我們生活空間中的主體之『高』點。我們人性中有一股:「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潛能,這就是想要站在高處,看清宇宙人生的全部景象。這些潛藏在我們心中深處的能力,在世間的日常生活,舉凡家庭事業或是功名利祿,因為看得清楚,知所進退,無不自在;而出世間的佛道之修行,更能早日成佛,但要如何開發,就有十個要領。同樣的,山是在大地上,地能長養萬物,更是登高之基礎,因此要在世間得以生活,離不開大地;而在出世間的修行,也要「登高必自卑」。我們繼續看下去:
二、經文、疏鈔及合論:世主妙嚴品第一 七、稱揚讚德分
復次普德淨華主地神,得以慈悲心念念普觀一切眾生解脫門。
堅福莊嚴主地神,得普現一切眾生福德力解脫門。
妙華嚴樹主地神,得普入諸法出生一切佛剎莊嚴解脫門。
普散眾寶主地神,得修習種種諸三昧令眾生除障垢解脫門。
淨目觀時主地神,得令一切眾生常遊戲快樂解脫門。
金色妙眼主地神,得示現一切清淨身調伏眾生解脫門。
香毛發光主地神,得了知一切佛功德海大威力解脫門。
寂音悅意主地神,得普攝持一切眾生言音海解脫門。
妙華旋髻主地神,得充滿佛剎離垢性解脫門。
金剛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法輪所攝持普出現解脫門。丁十四、主地神 戊ㄧ、長行
疏:第十四、「主地神」;十法:
一「念念」無間,平等「普觀」,修「慈」護「法」,故得「金剛」之體。「金剛」即內照之實也。
二、一毛「福」「力」頓「現」「眾」「福」。
三、證「入」無生,不礙「嚴」「剎」。
四、一向為他。
五、「觀」機「出現」,名為「遊戲」。
六、「現」「淨」、惑「身」,方「調」物惑。
七、內具「德海」,「現」「威力」「身」。如「地」含「海」潤,發生百穀,百穀苗稼皆「地」「香毛」故。
八、長行一「言」盡「攝」無餘,偈頌則一「言」「普」遍無極。
九、燄雲「普」遍,令物「離垢」為「性」。
十、「法」能「攝持」心行,如「金剛」之「輪」;「佛」則不動「現」世,若須彌「出」海。
鈔:疏【修『慈』護『法』,故得『金剛』之體】,亦涅槃意。彼第三問云:
「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故以長壽品答「長壽」問,由不殺及施僧之食為因;金剛身品答「金剛不壞身」問,因於「護『法』」。故經初明「金剛」「身」義云:「爾時世尊復告迦葉:『善男子!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下「迦葉」難,次「如來」廣答「金剛」「身」相,後「迦葉」徵因云:「唯然,世尊!如來法身,金剛不壞,而未能知所因云何。」佛告迦葉:「以能護持正法因緣,故得成就是金剛身。迦葉!我於往昔護法因緣,今得成就是金剛身,常住不壞。善男子!護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儀,應持刀劍、弓箭、矛矟,守護持戒清淨比丘。」此後廣說「護『法』」之相,便引「往昔」「此拘尸城有歡喜增益如來。」「末法之中,覺德比丘能師子吼,為破戒比丘刀杖所逼。時有國王,名為有德,與破戒比丘共戰。時王被創,舉身周遍。覺德讚王。王聞法已,即便命終,生阿閦佛國,為彼如來第一弟子。」「覺德比丘却後壽終,亦生彼國,為第二弟子。」故知能護功高所護。
生公釋「金剛」「身」云︰「長壽之與金剛,皆共談丈六,但內、外之異,長壽為外應之跡,金剛為內照之實。實照體圓,故無方也。」然則「長壽」、「金剛」,並義通「內、外」。而「金色」示滅,故以「實照」為常。「實」
則至妙之「色」,亦常不變矣。然「長壽」對凡夫之夭促,「金剛」對凡「身」之危脆,故無「長」無短,方為「長壽」;非「實」非虛,始曰「金剛」。
而推其因,由「護『法』」者,「護『法』」令「法」久住,獲「法」「身」矣。今疏文中言「修『慈』護『法』」者,「護『法』」,即涅槃文;「修『慈』」,即今偈意。
三、解釋與消文:
「主地神」,跟我們一般普羅大眾的關係,最為密切。我們生活在大地上,土地長養萬物,讓我們衣食無缺;土地也長養花草樹木,供我們砍伐造屋,避免毒蛇猛獸的危害,更讓我們生活的世界有了花花草草,非常可愛。所以我們人類總愛暱稱「土地公」。我們小時,田頭田尾「土地公」,他是我們生活以及修行上,最親密的「生命神」,也是「守護神」。主地神裡面最小的是田頭田尾「土地公」;最大的是我們《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的「堅牢地神」,堅性的地,能牢牢的相吸在一起,融合為一,就是這「堅牢地神」,它也是娑婆世界的總地神。我們整個地球,太陽系、銀河系,甚至最近天文學家發現的「星系集團」所建構的這整個宇宙大地,也都有各自有其「主地神」掌管的。娑婆這是大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可見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中,精神生活是佛負責教化,而主地神則是我們色身生活之所依托。底下我們就分別解說:
(1)、「復次,普德淨華主地神,得以慈悲心念念普觀一切眾生解脫門」這句,清涼大師說「主地神」;十法。這普德淨華主地神,得以慈悲心「念念」無間,平等「普觀」,修「慈」護「法」,故得「金剛」之體。所謂「金剛」,是內照之實,這句話,要稍加解釋。本師釋迦牟尼佛前身有一次在拘尸城講經的時候,這是「有歡喜增益如來」的末法時期,這時本師是現出家相,名叫「覺德比丘」,他也是講經說法的清淨比丘。他被一個破戒比丘拿著刀逼迫他,這時家居士中有一位國王,名字叫「有德」,立刻過來保護他講經說法,來護持道場,就跟這個惡比丘打起來了。這個惡比丘很厲害,在打鬥當中,國王受了重傷。覺德比丘讚歎國王,看到國王受重傷,為他說法,國王聽他說法之後,就命終了。命終之後,他轉世生到阿閦佛國,做阿閦佛的第一弟子,這就是護法的果報。而這覺德比丘,後來壽終之後,也生阿闍國,做阿閦佛的第二弟子。可見講經說法的這個法師,功德大所以能生到佛國當第二弟子,但護法的這個國王,卻生為佛國第一弟子。所以清涼大師在這裡說「故知能護,功高所護」,因此我們一定要以正確的方法,護持正法道場很重要。所以長壽是「外應之德」,金剛是「內照之實」。
接著我們看「普觀」的「普」,就是平等;「觀」,是對待,平等對待大地一切眾生。菩薩「修慈護法,故得金剛之體」,所以主地神是以平等心,慈悲心來護持我們的生命,讓我們修行利益一切眾生,所以「主地神」是金剛不壞身,金剛是「內照之實」,也是比喻真實智慧。清涼大師為了讓我們有全盤的認識,特以鈔說:疏「修『慈』護『法』,故得『金剛』之體」,亦涅槃意。彼第三問云:「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故以長壽品答「長壽」問,由不殺及施僧之食為因;金剛身品答「金剛不壞身」問,因於「護『法』」。故經初明「金剛」「身」義云:「爾時世尊復告迦葉:『善男子!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下「迦葉」難,次「如來」廣答「金剛」「身」相,後「迦葉」徵因云:「唯然,世尊!如來法身,金剛不壞,而未能知所因云何。」佛告迦葉:「以能護持正法因緣,故得成就是金剛身。迦葉!我於往昔護法因緣,今得成就是金剛身,常住不壞。善男子!護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儀,應持刀劍、弓箭、矛矟,守護持戒清淨比丘。」此後廣說「護『法』」之相,便引「往昔」「此拘尸城有歡喜增益如來。」「末法之中,覺德比丘能師子吼,為破戒比丘刀杖所逼。時有國王,名為有德,與破戒比丘共戰。時王被創,舉身周遍。覺德讚王。王聞法已,即便命終,生阿閦佛國,為彼如來第一弟子。」「覺德比丘却後壽終,亦生彼國,為第二弟子。」故知能護功高所護。
生公釋「金剛」「身」云︰「長壽之與金剛,皆共談丈六,但內、外之異,長壽為外應之跡,金剛為內照之實。實照體圓,故無方也。」然則「長壽」、「金剛」,並義通「內、外」。而「金色」示滅,故以「實照」為常。「實」則至妙之「色」,亦常不變矣。然「長壽」對凡夫之夭促,「金剛」對凡「身」之危脆,故無「長」無短,方為「長壽」;非「實」非「虛」,始曰「金剛」。而推其因,由「護『法』」者,「護『法』」令「法」久住,獲「法」「身」矣。今疏文中言「修『慈』護『法』」者,「護『法』」,即涅槃文;「修『慈』」,即今偈意。
從清涼大師因用《涅槃經》以推敲,我們可以瞭解要能真護法,才是真實的智慧,能用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以慈悲心,「念念」無間,平等「普觀」,修「慈」護「法」,才證得「金剛」之體。這就是「普德淨華主地神」修行的法門。我也常和大家共勉,我們修行好不好那是功夫,但要得真實利益一定要先培養『護法』之心,對於年輕的比丘的講經說法,多護持,多讚嘆,一定有大利益。
(2)、「堅福莊嚴主地神,得普現一切眾生福德力解脫門」這句,清涼大師註解說:『一毛「福」「力」頓「現」「眾」「福」。』也就是說「堅福莊嚴主地神」,每一吋方地,任一地區,都長養一切來護持眾生,使得整體的娑婆世界的植物在春夏秋冬,自然有春夏秋冬的樣貌,個個眾生各取所需,分工合作,使得宇宙萬物莊嚴無比。他老人家修行的法門是:『普現一切眾生福德力』,眾生需要甚麼,一一都給予『普現』,而且是十法界的眾生,所需要的;主地神都給予『福德力』。例如我們生活所需的飲食,我們喝的水,大地都無條件的提供,同時,還給我們金、銀、琉璃、車渠、赤珠、瑪瑙等等七寶,讓我們可以恭塑佛、菩薩聖像,還可以布施供養一切有情…這就是「普現一切眾生福德力」。
所以除了剛剛說的田頭田尾土地公外,家裡的地基主,保佑小孩子快快的平安長大,都有『床母』。《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說,堅牢地神也說過,如果眾生造惡、積惡,堅牢地神想幫助我們也幫不上忙,所以從外在的主地神到內心的主地神,都會『普現一切眾生福德力』,我們一定要斷惡修善,這「堅福莊嚴主地神」就能『普現一切眾生福德力』。因此我們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華嚴經》上也說:「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可見心地善,我們周遭的土地公自然照顧我們,不但生活所需的衣服飲食都非常豐盛,連金銀珠寶一想就有。但如果作惡,我們的心行不善,那五穀就不能豐登,七寶也變成石頭了。
(3)、「妙華嚴樹主地神,得普入諸法出生一切佛剎莊嚴解脫門」這句,清涼大師註解說:『證「入」無生,不礙「嚴」「剎」。』也就是「妙華樹主地神」所修學的法門,普入諸法出生一切佛剎莊嚴解脫門。清涼大師所註「證入無生,不礙嚴剎」,所謂無生,就是「無生法忍」。在《仁王經》中說,「無生法忍」的菩薩是七地、八地、九地的菩薩,地位非常之高。而七地菩薩所證得的是下品的無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到了十地就稱之為「寂滅忍」。由此可知,清涼大師的意思,指「妙華嚴樹主地神」已經是證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證入這境界,方能不妨礙莊嚴諸佛剎土,也就是說這已經是『證入』事事無礙的法界。法門是『普入諸法』,普是平等,沒有對待分別,才能平等。也就是說「稱性」而為,面對一切人事物,稱性而為;身口意造作,都與法性相應,這才是圓滿的普入。
「出生」,從無到有,才叫出生。『出生一切佛剎莊嚴』,這是指的以六度萬行利益眾生。「莊嚴」就是布施、供養、成就,成就一切眾生真善美慧,這是九法界一切眾生所希求的。菩薩能滿一切眾生的願,不礙自己的道行,不礙自己契入無生,也就是對自己是「無作而作」,對眾生「作而無作」。「作而無作」是身口意業,利益一切眾生,使得生活的環境一如佛國剎土,這樣的莊嚴。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社會流動是公平的,讓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興趣、能力,發揮自己的潛能,做出貢獻,利益一切眾生。這就是「『妙華樹』主地神」。
(4)、「普散眾寶主地神,得修習種種諸三昧,令眾生除障垢解脫門」這句,清涼大師註解說:「一向為他」。所謂「一向為他」的向,指的是方向,只有一個方向:讓眾生離苦得樂、轉迷成悟。「普散眾寶主地神」的德號,含義很深,所謂『普散眾寶』,是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通通都具足。在修學的「上求下化」之法門是『修習種種諸三昧』,三昧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是一一法喜充滿。三昧,也翻作禪定,可見,禪定是一種法喜充滿的享受。《金剛經》上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禪,如如不動是定。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中說得更白,「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不過大家要留意,不著相,不是教我們不要相,如如不動,也不是說沒有起心動念。世尊在《金剛經》上教導我們「不取於相」,要懂得什麼叫不取,所以經上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不是在事上離,還要事事無礙才對,所以『離』是在心裡頭離開那順逆的『住』,也就是不執著,在心上沒有貪嗔癡,心才不會有障礙。
我常說學佛不是學「知道」,要能「做到」才有意義;但從「知道」到「做到」,卻是要三大阿僧祇劫,所以要經常『練習』。如何『練習』?《華嚴經》上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一參都是在『練習』給我們看,說得文雅點,就是在「歷事練心」。五十三參中,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練習參學,在這練習參學的過程中,「修習種種諸三昧」。例如我們到百貨公司,看到好多好多的產品,琳瑯滿目,看得很清楚,也看得很歡喜,各種款式都是,了了分明這就是『覺』。覺知這個東西好,我去買一個;這是不是我真的需要?還是我想要?真的需要,當然手頭又有錢,那就可以買;如果不是真的需要,但這樣東西正流行,大家走在街頭都有名牌包包,我很喜歡,這一買就是眼根、意根都被它污染了。如果看到正流行的手機之後,功能跟我現在用的手機一樣,我就不需要買,……
這就是「修習種種諸三昧」。「普散眾寶主地神」普散的眾寶,是財、法、無畏這三寶布施,但要留意的是這財、法、無畏是要『令眾生除障垢』,如果財施,反而造罪……那就不是寶了。因此清涼大師註解說「一向為他」,也就是如如不動的施予眾生的,起心動念的是要眾生離苦得樂,轉迷成悟。這才是「普散眾寶主地神」得以成就的法門。
(5)、「淨目觀時主地神,得令一切眾生常遊戲快樂解脫門」這句,清涼大師註解說:『「觀」機「出現」,名為「遊戲」。』首先,我們看『淨目觀時』這句,時指的是時節因緣,也就是以清淨眼觀察時節因緣。我們中國有一句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我們要修道,先要學習大地「普現一切眾生福德力」,還要現「普散眾寶」,無私的,平等的長養萬物,滿足眾生的慾望。怎麼作呢?要觀各種時節因緣,是春天,則百花齊放;夏天,快速長大;秋天,滿心歡喜的收穫;冬天,自然要冬藏以待春天……。這裡只說一個「時」,那是中國文人喜歡簡潔,其實是包含一切的人、事、處、物,這樣的淨目觀時才圓滿,因為這「淨目」也代表著慧眼的意思。
「得令一切眾生常遊戲快樂解脫門」的『遊戲快樂』是透過遊戲,例如學校的教育,很重視規矩的養成,是從「遊戲」中塑造學生守法守信的「人格」之養成,所以學校中還有「唱遊」的課程,然眾生在「唱遊」中,達到心靈的療效,以離苦得樂。所以大地不只長養一切滋生之物質,還提供各種身心靈等藥物的治療。而佛菩薩示現在人間,應化在九法界中的教化,如同《楞嚴經》上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也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善巧方便一如遊戲般的,神通的神,古代的造字,代表的上天的「示」現,是凡夫所不能思量;通,代表「通達明白」了,沒有障礙了,所以非常的快樂。所以『淨目觀時主地神』修學的法門,是透過『遊戲』的活動,快樂的解脫一切困境。
(6)、「金色妙眼主地神,得示現一切清淨身調伏眾生解脫門」這句,清涼大師的註解是:『「現」「淨」、惑「身」,方「調」物惑。』所謂「現淨惑身,方調物惑」的意思,我們一定要先懂「現淨惑身」。這現淨、惑身,有時現的是清淨身,有時現的是惑身,目的都在『示現一切清淨身』,簡單的說,大地有時生長的是一片美麗無比的花海,讓眾生愉快;有時則是現荊棘處處,進不得身。我們知道《華嚴經》談的是十法界,在人道上來看,美麗無比的花海,吸引著眾生,可是引來的是一片破壞;而荊棘處處,則是很多眾生棲息的溫暖的『窩』。所以清涼大師的註解說現穢身,方能調物惑,也就是「時」現「淨」、「時」現「惑身」,才能調伏眾生的迷惑、顛倒、夢想。有時佛菩薩現清淨身,我們沒有疑惑;但現垢穢身,我們就疑惑不解了。佛菩薩現清淨身,那很正常,我們就不再解釋;但現垢穢身的也很多,例如「濟公活佛」,示現在我們人間的是一個乞丐,穿的是百衲衣,甚至於走到哪!還拿著酒壺,看似瘋瘋癲癲的,這就是現穢身。另外民國初年的金山活佛,穿的衣服,一年到頭從來不洗的,一生也沒有洗過一次澡的,他是金山寺的妙善長老,也是示現的穢身。我們在《大藏經》的《經律異相》以及《法苑珠林》的內文中,也看到佛度六道眾生,要度畜生道,一定現畜生身,例如最近網路中廣為流傳的,是泰國南傳佛教的比丘托缽時,旁邊有一隻鵝,也跟著比丘托缽的隊伍,沿門托缽。
『金色妙眼』的妙眼,「妙」指的是作用不可思議。妙眼也是五眼具足的清淨之眼。「金色妙眼」是這清淨之眼的智慧中,最殊勝的,最不可思議的,所以才能看到一切眾生的真相。可見要具足這「金色妙眼」,才能超越正常人所見到的,最為真實的真相。因此,清涼大師說「金色妙眼主地神」,示現一切清淨身調伏眾生解脫門,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這「清淨身」三個字,其實就包括淨、穢身。包括畜生身、餓鬼身、地獄身來度十法界的眾生,但佛菩薩依舊是清淨身,這心清淨。這就是「金色妙眼主地神」修行的特色。
(7)、「香毛發光主地神,得了知一切佛功德海大威力解脫門」這句,清涼大師註解說『內具「德海」,「現」「威力」「身」。如「地」含「海」潤,發生百穀,百穀苗稼皆「地」「香毛」故。』所謂「內具德海,現威力身」的意思,是指大地的德澤如海一樣的深廣,可以現出各種不可思議的威神力,所以長養萬物以養育所有的生物。如同大地上的水,匯流成河川,成為江河,流入大海洋。沿途因為這『水』的滋潤,養育了大地上的動物、植物。「香毛發光主地神」的威神力,一到春天百花齊放,大地綠草如茵,好像大地被一層香香的花草所包覆著,這稱之為『香毛』。『發光』,一如陽光灑在大地上,整個大地「發光」。這香毛茂盛得發光,其實都是得到地神的保佑、地神的加持,才能使五穀豐登,草木茂盛。我們到沙漠地區,草木不生,窮山惡水,那都是那個地區的人民,未能積公積德,所以得不到地神的威神加持。所以「香毛發光主地神」的修持法門,要從『內具德海』做起,『了知一切佛功德海大威力』,才能『香毛發光』。所謂「了知」,明瞭、知道之後,還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這裡大家要留意一點,「了知一切佛功德」,不是一尊佛而已,是一切佛的功德。「海」是比喻,一切佛的功德深廣無際,所以用海來做比喻。佛的功德,諸佛如來共同說,都說不盡,即使無量劫也說不盡。這是稱性而說。所以清涼大師說「內具德海,現威力身」,也就是「香毛發光主地神」是累積了無量劫,會通了無量無邊的德行,才能具足大威德的神通力,這樣才能真正的幫助十法界的眾生,得到『香毛發光』以幫助萬物。草木叢生,萬物有棲息之地;百穀長養,所有人道眾生,五穀雜糧不缺,使得地表的一切動植物長得那樣的茂盛,這就是「香毛發光主地神」,修行切入的點,「了知一切佛功德海大威力」,方能深信切願,「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8)、「寂音悅意主地神,得普攝持一切眾生言音海解脫門」這句,清涼大師的註解是:『長行一「言」盡「攝」無餘,偈頌則一「言」「普」遍無極。』清涼大師在這一句中,為我們說明的是「長行,一言盡攝無餘。偈頌,則一言普遍無極」,所謂長行「一言盡攝無餘」,也就是在長行中是稱性而說,所以一句話總括一切法;偈頌『一「言」「普」遍無極』,也就任何的一句話,「含意深廣」,一言一行的意思是無量無邊,可以涵蓋一切。「長行」與「偈頌」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我們常說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樣的境界,我們瞭解我們的自性,功德不可思議。自性的功德,我們中國人說的「良知良能」,所謂「良知良能」表現出來的是人性本善,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也就是佛一生教導我們的「但願眾生得離苦」,進而透過教學,讓眾生「轉迷成悟」。這修學的目標,也是我們學佛的唯一目標。但要幫助眾生的起始點,那是要從『寂音悅意』開始。「寂音」,是話不多,要稱性才能「寂」;「悅意」,是講的話、作的事要能攝受眾生,身口意造作,能夠令一切眾生都滿意,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坦白說,是很難做到的事。
我們進一步分析,「寂音」,是從清淨寂滅忍所發出的音聲,才能令一切眾生悅意。清淨寂滅,是性體。在《仁王護國經》上說的五忍菩薩,我們說過多次。最高的層次是寂滅忍,下品的寂滅忍是法雲地的菩薩,中品的寂滅忍是等覺菩薩,上品的寂滅忍是究竟的佛果,也稱為妙覺位的菩薩;這在《楞嚴經》上,稱為妙覺。入了這清淨寂滅,不管是下品、中品、或是上品的教化音聲,都叫做寂音。因為令一切眾生悅意,所以「寂音悅意主地神」修學的法門,是『普攝持一切眾生言音海』。簡單的說修行的法門是『普攝持』『一切眾生』『言音海』,「普」,是平等的攝持。對象是一切眾生,「言音海」,更要達到「寂音悅意」,這個「悅意」圓圓滿滿,這才叫「寂音」。
(9)、「妙華旋髻主地神,得充滿佛剎離垢性解脫門」這句,清涼大師的註解說:『燄雲「普」遍,令物「離垢」為「性」。』燄,是火燄,它表「轉識成智」的智慧,同時也表是放光的「自受用」;唯有智慧光明,能令一切眾生「轉識成智」的出離生活上的種種污垢;令物「離垢」為「性」的『物』,代表情與無情的眾生與器物都發「離垢為性」。中國人喜歡簡潔也不喜歡一個字,常常用,因而以一個『物』,代表一切人事物;例如「厚德載物」,也就積善就能為家族帶來人吉祥、事吉祥、連使用的器物都吉祥。所以清涼大師說『燄雲「普」遍』,一切人事物就不會落入情緒,充分的「離垢為性」,也就是自然『捨識用根』,把法性、佛性表露無遺。
「妙華旋髻主地神」所要教導我們的,就是修行這『得充滿佛剎離垢性』。所謂離垢性,是稱性而說,能「轉識成智」才是真實的智慧,我們自性的般若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轉識成智」包含一切諸佛剎土,簡單的說,面對一切人事物,都要『捨識用根』,這才叫離垢性。「垢」,就是「鬧情緒」,因於無明,而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以及無明煩惱。日常生活中,一有煩惱,立刻覺知我是以情緒作主,所以有這麼多的煩惱;一覺知,般若自然現前,不再鬧情緒而冷靜下來,應該「照見五蘊皆空」,以智慧來處理眼前的事事物物,這時轉煩惱為菩提,這才是真正的離垢為性。
接著,我們看『妙華旋髻主地神』的「華」,表修因,「妙華」。這「妙華」詮釋得最究竟的,是在《妙法蓮華經》中,所謂「妙法」,是大宇宙的生命,以及由此體現出來的森羅萬象之萬事萬物。「妙」,是生命的本體,肉眼無法觀察,言語也無法形容,這種表現出來的形態――「法」,是我們以六根才能夠感知的一切身口意業。這具有形體的森羅萬象之「法」,變化無常;而「妙」,則是這諸多現象中永恆不變的根源法理。旋髻的旋,是轉動法輪,也就是轉識成智;髻,頭上最高處,念茲在茲的,要了知宇宙的體是空性,事則是森羅萬物,念茲在茲的,要轉動他們,讓一切人事物,捨去感情用事,順著良知良能的本性,這就是「妙華旋髻主地神」教導的『捨識用根』,這才能『充滿佛剎離垢性解脫門』。
(10)、「金剛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法輪所攝持普出現解脫門」這句,清涼大師說:『「法」能「攝持」心行,如「金剛」之「輪」;「佛」則不動「現」世,若須彌「出」海。』所謂「法能攝持心行,如金剛之輪」,簡單的說,佛所說的一切法,能「攝持」我們的心行,讓我們有智慧來轉動法輪,才不會以情緒的蠻力,而事倍功半。例如我們的心散亂,就以數息觀來攝心,讓我們的心能專注在當下所做的事,所以我們要改變累世以來的習氣,就必須依照佛所教導的法門來轉念。而「佛則不動現世,若須彌出海」這句,是佛如如不動,應眾生的需要,眾生有感,佛則示現,如此的「感應道交」這就是佛『出現』的目的。《法華經》上說,觀音菩薩的示現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同樣的「應以什麼法門得度,就示現哪一種法門」。這就是「得一切佛法輪所攝持普出現解脫門」的意思。
「金剛普持主地神」的『金剛』,指的是『金剛般若』;『普持』,平等的攝受一切眾生,這主地神也就是以「金剛」般若的一切法,平等的攝受眾生的『心行』。也就是『金剛普持主地神』所教導我們修學的法門是:『得一切佛法輪所攝持』,這「一切佛法輪」就是扣住整個佛法的總綱,所以我們每天早晚課誦都會持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我們常常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的修行要有成績,就必須真正的效法「大地」的精神。在這裡,就指出了大地的十種德性。首先我們從總說「普德淨華主地神」開始,得以慈悲心念念普觀一切眾生解脫門,也就是以慈悲心「念念」無間,平等「普觀」,修「慈」護「法」,讓眾生豐衣食足之後,得以智慧彼此成就眾生,互相護持,所以大地得「金剛」之體。有此原理原則,展現在現象界上,必須「堅福莊嚴主地神」,把每一吋方地,不管是哪一地區,都長養一切五穀雜糧等萬物,來「天生萬物以養人」的護持眾生,也讓整體娑婆世界的動、植物,在春夏秋冬,自然有春夏秋冬的樣貌,個個眾生各取所需,分工合作,使得宇宙萬物莊嚴無比。這就是得普現一切眾生福德力解脫門。接著,還要「妙華嚴樹主地神」,也就是長養萬物以養人事物,卻是「三輪體空」,如此『證「入」無生,不礙「嚴」「剎」。』這就是普入諸法,出生一切佛剎莊嚴解脫門。而,「普散眾寶主地神」,眾生的慾望無量無邊,所謂「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所以還要普散的眾寶供眾生快樂。但真正的快樂是法施、無畏施,這樣成佛才是真正的寶,如果只重視財施,反而造罪……那就不是寶了。因而要透過教育,讓眾生修習種種諸三昧,方能令眾生除障垢解脫門。「淨目觀時主地神」屬於這主地神的『伴』,這是『地法天』,在「普現一切眾生福德力」,一定要觀各種時節因緣,是春天,則百花齊放;夏天,快速長大;秋天,滿心歡喜的收穫;冬天,自然要冬藏以待春天……,所以每種不同的季節,就有每種不同的生命力,一如眾生常遊戲快樂中,證得解脫門。其餘的,我們就不再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