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略說第七十二講
一、前言:
上次,我們談到人的身體,也是宇宙的一部份,我們的身心靈「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佛告訴我們這眾生世界是盡虛空遍法界,其實整個十法界,根本的組成都是:「地水火風」這『四大種』,所以我們常說「共同一法身」。而佛在前面已經告訴過我們,我們的身心靈是「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種,除了「地水火風」之外,還有「空」,以及我們無始劫以來的『識種』,使得我們常常都有一個「我」的想法,「我」的血緣眷屬,「我」的利害得失……等等「我」、「我」、「我」;但個人相對於『虛空法界』的這「身心靈」,本來就是一個宇宙的「器世間」而已,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身體就是一個世界。因為不斷的妄想、執著,所以「於器世間,不能超越」。現在佛進一步的說,「世為遷流,界為方位」,這個世:是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遷流不息的;「界為方位」的界:就是各有各的界限,有形相的邊際,這有一定的方位,方位是不動的,世是流動的。佛要我們清清楚楚「汝今當知」,也就是我們生活的特質,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也就是生活在『世間』的世,是流動的;界,十方是如如不動的,每一個點的當下「三四四三」,都是「流變三疊」,如此的流動變化,重疊三次。而彼此又在互為交涉,就是「一十百千,總括始終」。而這些應對進退,都是靠六根在作用。而上一講中我們已經討論過眼根不是圓滿的,只是圓滿一千二百功德中的八百功德。我們繼續看下去:
二、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鼻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剛剛說到眼根只能看前不能看後諸理由,所以功德只有「八百功德」。現在談耳根的功德,「如耳周聽,十方無遺」,人的耳朵,聽音聲的力量,是可以周聽十方,巨細無遺,不管從哪一方音聲,都遺漏不了,所以佛陀形容說:「動若邇遙」,也就是外邊有動,就有聲音,不管遠近。邇,是指近、遙是指遠。而且,「靜無邊際」,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若靜下來,耳朵的聞性,沒有邊際,這一點特別殊勝。這是佛在這裡告訴我們,要能聽得清楚真實,不必豎耳諦聽,只要靜下心,再遠的音聲都可以聽得很清楚。所以佛說:「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耳根的力量比起眼根的功德,多四百功德,那是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如鼻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鼻根與耳根相較起來,就差很多了,佛說「如鼻齅聞」,又與「通出入息」,也就是它的主要功能是在「通出入息」,也就是呼吸的主要工具,所以「有出、有入」,這個呼吸氣息的有出有入,使得它的聞性「而闕中交」,也就是在聞的時候,當中會缺少了,使得聞的功德少了。「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所謂「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的意思,是我們的鼻根因闕中間交接之際的聞性,出入少停之時,功用不顯,性三分缺一分,因此說「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三、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這句,是說這個舌根,宣揚佛法的力量就大了,一般的「盡諸世間」,也就是宣揚世道人心的道理、規矩等等智慧,以及「出世間智」的成佛之道,都能宣揚,也就是世出世間的智慧,都是靠我們的舌根在弘揚。我們知道「言有方分」,也就是言語、文字還有名相可說,有其方向、分際、限度,可以說多說少,但「理無窮盡」,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那是無窮無際的,所以我們也常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此無法言說的,但我們還是要費盡心思用各種譬喻,來比方說明。所以說「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例如《法華經》上說:「治世語言,資生事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也就是舌根滔滔不絕中,能盡出世間的智慧;而人成則佛成,這又能盡出、世間智。所以這裡說,舌根圓滿,具足一千二百功德,為優。
「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如身覺觸,識於違順」這句,是說我們的身根之觸覺,一遇冷風、熱風觸在身上,這是身根馬上產生冷暖的感覺。「識於違順」這句,觸在身上的冷、熱風,如我身上冷,又來一分冷風,觸在身上,這感覺就不舒服,也就是『違』了;如果冷的時候,加個棉襖,身上舒服多了,這就是『順』。這逆順的觸覺,當下的身心,接觸到當下的情境,違、順的狀況太多太多,很多地方不能細說,所以佛很簡單的說:「合時能覺」,簡單的說我們的身根,對所觸之外塵,違情之觸,或順情之觸,都能「識知」。如飢餐美食,渴飲甘露,這種順逆之觸,一合時,能立刻覺知違、順,但一離開這情境,即便不知,例如肚子飽飽的,美食並不感覺美食;不渴時,要我們喝水常常不會經意。所以離此情境,功德只是一分,情境恰恰好,這「合」是雙分功德,所以說:「離一合雙。」因此,佛說「驗於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因為「合時能覺」,兩分功德,離開了情境,功德只是一分,「當知身唯八百功德」,這身根的體性只有八百功德。
四、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佛接著說「如意默容,十方三世」,所謂默容,指的是「覺知性」的功德。首先,我們知道口不言而心自知,謂之默;容者,包容的含意。十方三世下,佛特別舉「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等時、處說明,並舉「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等人法,以彰顯「意根」之「盡其涯際」,也就是包容虛空法界一切時、一切處,以及一切聖凡等人法都包含在其中,是「盡虛空遍法界」。從「處所」來說,則包容十方,即橫遍義;約時間來說,則包容過去、未來、現在的三世,也就是豎窮三世,此時處一對;一切世間,六凡染法,一切出世間,四聖淨法,此又是人法一對。所以說,「意根」的功德,無有一法不包?若人、若法,我們的『意根』一一皆能盡虛空,遍法界的覺知。可見意根,圓照無遺,故能圓滿一切,因此說一千二百功德為優。
這六根的功德分別探討之後,佛叫著阿難,也在提醒我們說:「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這「汝今欲逆生死欲流」句話,是我們行者最重視的了生脫死,想要出三界,離開生死的苦惱。必須「返窮流根,至不生滅」,也就是要反本還原,返過頭來,窮研生死的流根。這六根優劣功德,正是我們揀選圓根,解除結相的入手,所以佛要我們先令驗六根,悟取圓根,一門直入。「流根」指的讓我們流落三界,枉受輪迴的根本;也善用這根本,還滅至不生滅的涅槃彼岸。佛在這裡指導我們:「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所謂「當驗此等六受用根」,指的是我們要針對這六個受用根,在這眼、耳、鼻、舌、身、意中,「誰合?誰離?」六根受用塵境,誰是合知?誰為離知?鼻、舌、身三根,為合中知,簡單的說,嗅、味、觸都必須有「合」,才會覺知受用;眼、耳、意三根,也就是見、聞、知這三種性的覺知,不會受到肚子飽,想不想聽,也就是「離」中也了知。根據我們的經驗,有「合」,也就是有此需要,那教學才會成功;否則要強迫學習不容易,而「離」知易入,也就是有無需要,都不影響學習,例如一上課了不管想不想學,老師說的道理,我們還是會聽進去。接著佛又指出:「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也就是『離』知的眼、耳、意這三根,再勘驗誰是淺顯易明?誰為深隱莫測?我們知道意根,是深隱難修,所以很多人一看到哲學的書,馬上昏昏欲睡;而眼、耳兩根,一看一聽,淺顯易入,所以大家喜歡看漫畫、卡通、或是現在的「教學媒體」,就是這個道理。接著佛又進一步的就眼、耳二根,勘驗誰為圓通?誰不圓滿?圓通以及圓滿兩字的意義是相同的。前面說過,耳具千二百功德為圓通,眼只具八百功德,即不圓滿,優劣易判。其他的大家再參考前面說的身根,如飢餐美食,渴飲甘露,這種順逆之觸,一合時,能立刻覺知違、順,但一離開這情境,即便不知,所以肚子飽飽的,美食並不感覺美食;不渴時,要我們喝水常常不會經意。所以離此情境,功德只是一分,情境恰恰好,而這「合」是具有雙分功德,了知「離一合雙。」何時用『合』,功德兩分?如何以『離』,減少他的強度。所以我們在教學時,同樣的要揀擇「誰深?誰淺?」以善用『根』的功德力,務必三思,這裡就不再多說。
佛陀幫我們歸納:「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首先先看「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這句,是要我們了悟『圓通』的根,學習容易、有效果。並且「逆彼無始織妄業流」,也就是善用圓通的根性,『逆』流而上,可以省力氣;我們不再隨順那「無始劫」以來,以虛妄的妄想心,經緯交錯地編「織妄」的『業』流,輪迴下去。佛陀特別在這裡教導我們:「得循圓通」,也就是假若能於此六根之中,悟得圓通本根,但依這一根,做逆流工夫,修行容易成功。逆彼的彼,指的這六根,即識精元明,無始以來,因為帶著一分妄,所以唯識說「一念無明生三細」,起心動念第一念,看就是看,聽就是聽,但第二念沒有「轉相」,則妄心與妄境,立刻互相交織,成為業流,如此再依業受報,流浪生死。所以我們今天要證得佛果,必須逆彼業流,所以須要慎擇圓根。得循圓通的循,是順這圓根而脩,如風帆揚於順水,與彼不圓之根修之,遲速不同,那是日劫相倍的。我們能隨順圓通的道理努力精進,「與不圓根,日劫相倍」,與使用那不圓滿、不圓通的根器來修,一比較,這就是一個巧、一個拙,「日劫相倍」,一日是十二小時,一劫是八萬四千年,一增一減,佛告訴我們修行的人,一定要懂得揀擇,不要走遠路,白費工夫。
五、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的備顯,即是全盤的將這六種湛然之清淨、圓滿、無礙的根本,全部說明了我們本來所有的功德。上四句「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這些我現今,已完全顯示,但六根中,本來都各具一千二百功德,可是我們凡夫還在迷位中,以致於為「根」所局,為「境」所限,以致於有優劣之分。其實這六湛圓明的根,我們在前面的講義中也說了:「分汝湛圓,妙覺明性,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可見六根中性,即是湛圓明性的。現在說的「吾當發明。令汝增進。」也就是六根之中,何根最圓,剛剛說了是我們依自己的根性,作為從入之門,這是隨順眾生而說,也就是方便的法門,現今已經為汝發明,次第解結,漸次深入,自然可以一步一步的增進。其實佛在這一節當中,一直幫我們密指耳根,但佛不『住』,因為這又牽涉到善根、福德、因緣,所以要阿難自悟自擇,也就是告訴我們自悟自擇,自修自證。
「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這十方如來,因地發心,得圓自在慧,故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我們知道修行十八界,其中兼攝七大,也是「見大」;而外六塵又攝五大,也就是「空大」,這空亦色法,為眼根所對,我們在前面的講義中說過。簡單的說,六根攝『見大』,六識攝『識大』。所以六根加上『見大』,為七;六識攝『識大』,也為七;六塵又攝『空大』,又是七。三七得二十一,再加『地水火風』四大,就是二十五門頭。頭頭是道,佛告訴我們一一法門,深入的依之起修,皆得圓滿無上菩提,得究竟極果。在這十八界外加七大的二十五門中,聖性無不圓通,順修、逆修,十方如來都是證得圓滿,沒有優劣之分。所以「於其中間。亦無優劣。」這就是諸佛的諸根超勝,諸法平等,因而門門可入。可是我們的修行,業障深厚,根性如同佛說的「但汝下劣」,因而「未能於中,圓自在慧」。也就是我們的根器下劣,思惑尚在,所以不能於諸法之中,得圓融自在之慧。「故我宣揚」這句,我們可以體會佛陀他老人家的慈悲心,特別把這個六根的功德力宣揚出來,讓我們瞭解自己的根性中的優劣,這樣「令汝但於一門深入」,根據自己最適合的一根,來解六結,入到『一真』無妄之地。也就是從這六根、六塵、六識以及七大種任何一法入手,只要一門深入,「入一無妄」。這時,「彼六知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都「一時清淨」,所以我們也了知「一根返源,六根清淨」。
六、結語:
我們常聽古大德開示說『一門深入』。而一門,即是六根、六塵、六識以及七大種任何一門入手,去解開我們的各種情「結」。這「結」不是橫指六根,為六結;乃是豎說「根、根」有六結。佛性本是清淨,而從真所起之妄結,才稱『結』,所以也可以說六結即是五陰,生則識陰先起,由微至著,一、二、三、四、五、六,色陰具五、六兩結;解時,從麤至細,六、五,四、三、二、一,所以色陰先破。所謂深入,即次第解結,如觀世音菩薩,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漸次深入,解除動結、靜結、根結、覺結、空結、滅結,六結盡解,方入一真無妄之地。而六知根,根根根結,隨此所入之根,一解一切解,這就是『一門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