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楞嚴經略說第七十一講

發布日期 : 2017-05-31 20:55:07

楞嚴經略說第七十一講

 

一、前言:

 

上次,我們談到我們修行一定要「決定棄捐,諸有為相」,這有為與無為,雖是唯識的名相,但它的『真實義』我們一定要徹底的瞭解明白,才不會修錯。前面我們說過,心經上,佛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從『無智亦無得』才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生大勇猛的心,方得棄捨了人間的「自我中心」;有了『我』的想法看法,就有了『法』,所以『我』的名、『我』的利,這些「諸有為相」,一定要去除。人生在世,為了個人的利益,爭名奪利,運用各種手段,這是『法』,所以有作、有為;而佛示現世間,是為利益一切眾生,服務十法界,該怎麼作,就怎麼作,作了就放下,沒有個人的利益得失,也沒有任何期待,所以『人空』『法空』,是無作無為。人,有作有為,一天到晚既期待,又怕傷害。有點成就,轉眼成空,所以越多的造作,只換得三苦八苦,這就是世間法。可見世間法越深,人的煩惱越重;反觀出世間法,一如陽光、空氣,您要呼吸多少,空氣完全滿我們的願,您呼吸再多,它也沒減少一點,例如陽光普照,您要多照點陽光,或是躲到冷氣房中,那陽光,也沒有任何期待,該照的時刻,就照射,該下山就下山,這就是無為法。這樣「決定棄捐,諸有為相」,然後了知煩惱的根本,從煩惱根本的『根、塵』處下手,方能降伏我們的『受』,『順受』感恩,『逆受』則逆增上緣,如是調扶自己,才能無生法忍,達到寂滅忍的佛果。

 

 

二、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佛陀很慈悲的又叫著阿難,就好像很慈悲又叮嚀著我們一樣。有結、有解就是因為我們為了自己有作、有為,所以就「心有千千結」,所以還要去動腦筋,解各種冤結。佛要我們「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也就是說世間能「解結」的人。這「解結」就是解開了冤結,簡單的說解開了罪業,要解開各種『情結』的人一定是要先看清楚『情結』的根本『癥結』所在,方能從根本上去解開,否則「不見所結,云何知解?」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被煩惱困住,所以要解脫,一定要看清楚,也要理解如何打開「拴」的結,是死結、或是童子軍結……才能「對症下藥」。底下佛又舉了一個例子說「不聞虛空,被汝隳裂」,我們從沒聽聞過或是看見虛空,被我們破壞了這回事吧!想想看,我們現在因為排放污染的空氣讓虛空中的屬於我們這個地球的「大氣層」破了一個大洞,但是整個星系集團所建構的「虛空」,也就是仍然不影響大自然的『自然性』。我們現代的科學家,以及整個「先進國家」,單單對地球的「大氣層」,破了一個大洞,就已經提高警覺並且規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見地球的「大氣層」會破了一個洞,那是有形有相;而虛空還是完整的虛空,因為它是「空無形相,無結解故」,所以有作有為,就有煩惱,就有『結』,無作無為,才是真的無結解。

 

 

三、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接著佛對阿難又說:「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上邊說「空無形相,無結解故」,無為,沒有造作,當然「無結解」;可是想想看,我們又為甚麼天天被煩惱所纏縛呢?我們有生命,就有「命根」,天天為我們看這、聽那的,順受逆受的,因而「起惑造業」所『結』的煩惱,無量無邊,可見這六根是為「媒介」,所以佛陀對我們說:「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我們本有的『佛性』,也就是我們的『自性』,本來一如虛空般的清淨自在。但因「愛取」而有各種順逆境界,整天都在「期待」,「期待」人家對我們好,「期待」有錢有勢,「期待」得到的天長地久……,以致於每天無時無刻不在世間上妄想受苦,可見這「六根」是結業的根本,也因為這眼、耳、鼻、舌及與身心,這六樣是是我們的「命根」,也是「盜走」我們成佛的根本媒介,可見用對了是我們服務社會利益眾生的工具;不會用就是「盜走」我們成佛的賊媒。我們『自性』起用的見性、聞性、齅性、嚐性、覺性、知性,那種生生不息的力量,如果是「一念無明」,那就是跟著起惑造業;但如能明心見性,也就是明白自己的心,了知念頭之起,不會「無明緣行」,這樣就是見著自己的本性,所以,要不明白自己的心、見不著自己的性,修行永遠是瞎修盲鍊,要時時觀念自性,六根不會隨著外六塵而攀緣,否則內六根勾引外六塵,一如道家的「清靜經」說,「人心好靜,而『欲』勾之」,這就是「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所以「由此無始」這句,指的從沒有開始的那個地方算起;其實本無來去,哪有頭有尾呢?有頭、有尾是有造作,那是世間法,可是我們總會落入分別妄想,有頭有尾,因而「眾生世界,生纏縛故」。眾生,在這裡指的是六道眾生,六根不斷的「攀緣」外在的六塵世界,把本來自在的佛性,因為「我」,「我」,「我」……把自己一層又一層的困住自己,如此的「生纏縛故」。以致於「於器世間,不能超越」,我們眾生世間,一個人身,好比一個世間一樣,在這凡聖同居的國土中,這叫作器世間,人身就是在於器世間不能超越,所以我們這個身心世界,都困在器世間裡,有五濁世界已經超越不出去;再加上這六根所引發的貪、嗔、癡、慢、疑、不正見,以致於生了死、死了生,生死輪迴脫不已。

 

 

四、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三。一切眾生織妄相成。具中貿遷。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祇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

 

 

剛剛已經說了,我們人的身體,也就是我們的身心靈,這就是一個世界。接著佛又對我們說:「云何名為眾生世界?」這眾生世界其實是整個十法界,從我們身心的結構來說,都是:「地水火風」這『四大種』,所以我們是「共同一法身」。但佛在前面已經告訴我們,我們的身心靈是「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種,除了「地水火風」之外還有「空」以及我們無始劫以來的『識種』,但個人相對於『虛空法界』的這「身心靈」,就是一個「器世間」,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身體,就是一個世界。因為妄想執著,所以「於器世間,不能超越」。現在佛進一步的說,「世為遷流,界為方位」,這個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遷流不息;「界為方位」的界:就是各有各的界限,有形相的邊際,這有一定的方位,方位是不動的,世是流動的。佛要我們清清楚楚「汝今當知」,也就是先把這兩樣說出來:世,是流動的;界,十方就是十方,每一個點都有十方,不動的。佛陀還特別說,「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這叫界。有了界,還有「過去、未來、現在為世」,這就叫世界。人,身上就是一個世界,而天地是一大天地、人身是一小天地,人天都一樣,「方位有十」:東、西、南、北四正,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隅,還有上、下,這就是十方;「流數有三」指的就是過去、未來、現在這流動的時間,這就是「方位有十,流數有三」,簡單的說方位有十樣,流動的時間是三樣,而且這流動是相續的、無間的。也因此「一切眾生織妄相成」,這每個人的身口意造作,就有「十方」的角度;再加上過去、未來、現在的遷流的變化,因此這身口意業的眾生世界,一直再妄作、妄為,這都是「身中貿遷」,一如經濟上名詞說的「貿易」一般。想想我們的呼吸,在我們的色身上,有食物的消化,血液的輸送,營養的補及,細胞的新陳代謝,如同貿易般的全方位之遷流不息,這就是「具中貿遷」。而我們身口意造作又是一直的賡續的活動,而「世界相涉」,時間、空間不斷的交互作用,同時「而此界性設雖十方」,也就是說「界」的這個性,所設立的十個方位,「定位可明,世間祇目東西南北」,但此世間,祇可以名目,判為東、西、南、北四方,「上下無位」,上下沒有定位,上下只是我們的感覺,無法給予科學的「定位」;同樣的「中無定方」,這當中,也沒有一定的方位,能把這個沒有方位的都清清楚楚的「定方」。可見,「四數必明」,為的顯明這四個數:東、南、西、北。人人都可以明白,說這是方位,而這又「與世相涉」,與過去、未來、現在世,這麼一交涉,一個是不動的方位,另一個是流動的三世,如此的「三四、四三」,也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東、南、西、北這四方,就是十二個數;一樣的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乘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也是十二個數,是「宛轉十二」,無論怎麼算,轉過來、轉過去,我們就會說三四,是十二;四個三,也是十二,如此的「流變三疊」,如此的流動變化,重疊三次。總之,就是「一十百千,總括始終」。這句話,佛是為了說明我們的人身,就是一個小世界,所以先由方向的淺處入深,由粗入到微細,這是一步一步的引導我們三個四,還是四個三,都是重重交叉得十二數,如此過、現、未如此的流動十方,這樣的三疊,也就是說流動變化,重疊三次,但這些數目,都離不開「一、十、百、千」這幾個數字,十個一,為十,十個十為百,十個百為千,這是由少數一直往多數上論述,就能「總括始終」,從始到終,不離此數。

 

 

五、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佛接著說「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這是指我們人身上這個「小世界」,這「六根」為我們所造作的功德,有「千二百」的總數目。這裡佛特別又叫一聲阿難,也就是要我們這裡要留意。「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也就是佛告訴我們在這六根之中,運用起來,各有功德的「優劣」,也就是我們認識清楚,方能定期優劣,這就是「克定優劣」。用現代的話來說,六根在這一千二百功德中,運用起來各有優缺點,優是具足、劣是不具足的意思。首先,「如眼觀見。」在這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中,先說明「眼根功德」的優劣。所謂功德,就是運用這視覺神經之後,有的力量可以達到,還有一些力量是達不到的,這功德就是作用力。佛陀說:「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這段是說我們的眼根,在我們身上的後邊看不到,同時人的眼睛見明不能見暗,「後暗前明」,前邊就是明明亮亮的,後暗就是不知道,人人都如此。而「前方全明,後方全暗」,看前方全明,看後方則是全暗,這一個人是四面:前、後、左、右,前後方面大一點、左右方面小一點,「前方全明」,眼睛都看見了,「後方全暗」,眼睛用不上,都看不見,所以說克定的功德,就不夠一千二百,「左右旁觀,三分之二」,向左右一看,只能看三分之二,一邊二分,這是四分,前邊四分,後邊全看不見,一共這是八百功德。因此,「統論所作,功德不全」,所以總共計算起這一千二百功德,剩八百功德,當然是不全了。這就是「三分言功,一分無德」,說眼的力量能達到的只有前面四分加上兩旁各兩分,總計是八百功德,後面的一分看不到,沒有功德。「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這是佛由淺處,向深處慢慢的論及,如何轉凡成聖、成佛,要怎麼能成佛呢?這都有個功德,以後我們會慢慢探討到。

 

 

六、結語:

 

 

我們常說,成佛在它;整天煩惱也在它,這就是我們的六根,為什麼?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