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小止觀之123---證果治病第十之十四

發布日期 : 2017-03-29 16:05:38

  小止觀之123---證果治病第十之十四

 

 

上一次我們談了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妙華蓮華經來證明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而且也都是轉正法輪。也就是從十住位開始,已達到「開佛知見」,而『開示悟入』是『一』,能「開佛知見」的菩薩,當透過教化眾生,這樣的菩薩,即為菩薩摩訶薩,也就是與佛無二無別。因此法華經中,龍女所獻珠這個公案就是最好的證明。可見法華、華嚴等經,都一一說明初心住位的菩薩,已經具足作一切佛法。智者大師還說大品經中阿字門,即是法華經中的四十二位菩薩,為令眾生開佛知見,所證得即是『分證果』,也就是涅槃經中已見佛性的住大涅槃。所以說,已略說初心菩薩,因修止觀證果之相了。我們繼續看下去:

 

次明後心證果之相,後心所證境界則不可知,今推教所明,終不離止觀二法。所以者何?如法華經云:殷勤稱歎,諸佛智慧則觀義,此即約觀以明果也。涅槃經廣辯百句解脫以釋大涅槃者,涅槃則止義,是約止以明果也。

 

 

 「次明後心證果之相,後心所證境界則不可知,今推教所明,終不離止觀二法。所以者何?如法華經云:殷勤稱歎,諸佛智慧則觀義,此即約觀以明果也。涅槃經廣辯百句解脫以釋大涅槃者,涅槃則止義,是約止以明果也。」前面,我們已經看到初發心住所證的「分證果」之相,這一段是要說明後面四十二位菩薩所證的「究竟果」之境界。這「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四十二位菩薩,後對前來說,即是最後之一心;然而,也可以互相展轉,論後心,例如二住位,對初住位來說,為後心,三住位對二住位為後心。我們常說,初地不知二地事,等覺不知妙覺事,每一層次的境界都不一樣。所以智者大師他說了:「後心所證境界則不可知」。不過前位菩薩既然不能知後心所證境界,既不可知,如何能明?大師以他老人家自己修行所證,與聖教量來推究所明,不但能證之行,不離止觀,所證之果,也不離止觀,所以說「今推教所明,終不離止觀二法。」智者大師在這裡又引法華經【方便品第二】,經文是:「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可見,世尊從無量義處的三昧,安祥而起,感嘆諸佛智慧,甚深無量,諸佛的智慧門,難解難入,並殷勤稱歎諸佛方便法門。我們都知道方便法門無量,所歸是一,所以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從這裡就可以體會不二,而又說無量方便者,這就是說『觀』義。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三昧」是『止』。所以智者大師說:「今推教所明,終不離止觀二法。」如何『觀』?剛開始要深入經藏,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再由觀照般若,而契實相般若。寶靜老和尚說:「文字如舟筏,觀照如駕駛,實相如彼岸,此約觀以明極果也。」智者大師接著說:「涅槃經廣辯百句解脫以釋大涅槃者,涅槃則止義,是約止以明果也。」涅槃經廣辯百句解脫,以釋大涅槃者,涅槃則止義。涅槃經中,如來性品第四之二,經文上有迦葉菩薩,殷勤啟請,求世尊重為廣說之參考。寶靜老和尚特別引經中世尊,謂迦葉言:「善男子,真解脫,名曰遠離一切繫縛。若真解脫,離諸法縛,則無有生,亦無和合,譬如父母和合生子。真解脫者,則不如是,是故真解脫者,名曰不生。迦葉!譬如醍醐,其性清淨。如來亦爾,非因父母和合而生,其性清淨,所以示現有父母者,為欲化導眾生故。迦葉!當知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如來解脫,無二無別,譬如春月下諸種子,得煖氣已,尋便出生。真解脫者,則不如是。」這部【涅槃經】乃是尊入滅前三個月,所說的圓頓經典,所以我希望大家一定讀誦幾次。經尾,又說:「真解脫者,斷諸有貪,一切相,一切繫縛,一切煩惱,一切生死,一切因緣,一切果報,如是解脫,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涅槃。」這裡說的『斷諸有貪』,就是楞嚴經上說的,斷『愛貪』、『殺貪』、『盜貪』這三種輪迴的根本。斷此三個根本,才是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如來者辭無礙,義無礙,具足二種妙辯,答釋至百句之多,究竟於大涅槃解脫真義,猶未能窮盡,不過取其義而已,其實不足以為喻也。因此,智者大師要我們真正的了知『涅槃』即是『止』。涅,名不生;槃,名不滅,不生不滅,即是止,止即定義,故而這涅槃以止而明極果也,就是這個道理。

 

 

故云:大般涅槃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義。法華經中雖約觀明果,則攝於止,故云:乃至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涅槃中雖約止明果,則攝於觀,故以三德為大涅槃。此二大經雖復文言出沒不同,莫不皆約止觀二門辨其究竟,並據定慧兩法以明極果。

 

 

 「故云:大般涅槃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義。法華經中雖約觀明果,則攝於止,故云:乃至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涅槃中雖約止明果,則攝於觀,故以三德為大涅槃。此二大經雖復文言出沒不同,莫不皆約止觀二門,辨其究竟,並據『定慧』兩法以明極果。」這一段式智者大師,針對「涅槃」即是『止』做了更詳細的說明。所謂「涅槃」,意思是「大般涅槃」,名為「常寂定」。涅槃二字的意思剛剛已經說過,就是不生不滅。大者,摩訶也,所謂摩訶般涅槃那,即是大滅度,也就是究竟不生不滅,所以名為常寂定。勝鬘經中說,二乘人但斷四住煩惱,不斷無明,所以稱有餘涅槃。必須要五住煩惱斷盡,才能入常寂定。也只有「定者即是止義」,所以智者大師說,世尊殷勤稱歎方便,這是約觀明果,觀中則攝於止,又引法華經中經文上的話:「乃至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這句話的意思,寶靜老和尚說,正是顯現出:在『觀』中具足『止』。老和尚說因為究竟涅槃即止,常寂滅相,也是止,終歸於空這句,也還是屬於止,故說觀中具止。智者大師進一步說:「涅槃中雖約解脫以止明果,則攝於觀矣,故以三德為大涅槃」。所謂涅槃有三種:也就是六度萬行圓滿,自利利他,自化化他圓圓滿滿,所以稱為圓淨涅槃,即我們常說的三德中的『般若德』;為了自利利他,自化化他,所以要秉持「善巧方便」,方能離苦得樂,這就是方便淨涅槃,即是『解脫德』;一心三觀,「空假中」的中道,才是成佛最為重要的目的,成佛我們的自性自然性淨涅槃,這即是『法身德』。所以智者大師說:「此二大經雖復文言出沒不同,莫不皆約止觀二門,辨其究竟,並據『定慧』兩法以明極果。」也就是法華與涅槃這二部大經,雖復文言,有出、有沒的角度不同,出則明顯,沒即隱密。而二經之中,觀攝止,止攝觀,莫不皆約止觀二門,但是我們仔細分辨其究竟的義理,就可以很肯定的說『定、慧』二法,是成就佛道的極果,以其在因來說,為『止觀』;從果來說,就是『定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