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止觀之122---證果治病第十之十三
上次談到智者大師引用【華嚴經】的話,來證明初發心住位的菩薩,即是佛,因為證得一分法身者,即能成正等正覺,還能現身百界,八相成道。這是華嚴經‧卷八的《梵行品》說的:「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我們知道圓頓教相的初發『無上菩提心』,與圓滿成就的『無上菩提心』,是一,而從「初發」乃至「圓滿」,那是相即相融、互攝互融的,也就是功夫的深淺不一而已,但從「因果同時」的華嚴思想來說,是「主伴圓融」,分證即佛的。我們學佛者的「發心」,與世俗人所理解的發心,是不一樣的,這裡所說的「初發心時」,乃是徹悟「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等等。同時,『覺』有「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的差別,所謂圓頓教的無上菩提心,乃是正覺,乃屬「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發無上菩提心。所以華嚴經中的初發心時,這初發心即是圓頓十住的第一發心住,就是別教的「初地」,境界很高,這大家要瞭解。我們接著繼續看下去:
大品經云: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正法輪。當知則是菩薩為如佛也。法華經中,龍女所獻珠為證。如是等經,皆明初心具作一切佛法。即是大品經中阿字門,即是法華經中為令眾生開佛知見,即是涅槃經中見佛性故住大涅槃。已略說初心菩薩因修止觀證果之相。
「大品經云: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正法輪。當知則是菩薩為如佛也。法華經中,龍女所獻珠為證。如是等經,皆明初心具作一切佛法。即是大品經中阿字門,即是法華經中為令眾生開佛知見,即是涅槃經中見佛性故住大涅槃。已略說初心菩薩因修止觀證果之相。」所謂大品經指的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摩訶,是梵語,中文翻『大』,即菩薩中之大菩薩,這大菩薩是一種相對的菩薩名相,一般說來,十信位的菩薩,稱為名字菩薩;「十住位」以後的菩薩,就稱為「大菩薩」。另外還有一種分法,證得初地位以後的菩薩,就叫做「大菩薩」,未入地以前的菩薩,叫「地前菩薩」。如果以『不動地』的菩薩以後稱為『菩薩摩訶薩』,那之前的菩薩都還是小菩薩。「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正法輪。當知則是菩薩為如佛也。」這段「大品般若波羅蜜經」的經文是佛叫「須菩提」,也就是跟我們末世的眾生說,此等菩薩,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藏、通、別、圓四教之藏教「四聖諦」的正法輪時,我們就應該要瞭解這些發心的菩薩,即是道場的菩薩,一如佛也,不能小看。因為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與佛無二無別。在轉藏教「四聖諦」的正法輪時,他自己更能不斷的教學相長,通達了藏的基本教義,自然慢慢深入經藏,通教、別教、圓教四教不斷的上求,更能下化,這與佛的修行與教化沒有兩樣。所以這時佛乃相似佛,非究竟佛,也就是彰顯初住位菩薩,圓發三因之義。
所謂「三因」的意思,智者大師立圓教菩薩行位以「六即佛」來說明,在《摩訶止觀》說:「若無信,高推聖境,非己智分;若無智,起增上慢,謂己均佛。」意思是說行者假如信心不足,認為自己是一介凡夫,成佛的境界又那麼高,不是自己淺薄的智慧,能夠修得的,就會退失道心。反之,假如智慧淺薄,不能勝解諸法實相,以為自己的修行已有一些體驗,就是解脫境界,甚至於認為自己已經證悟,就會起增上慢,覺得與佛等量齊觀了。為了使初學者不至退失道心,久學者能消融狂妄,所以他老人家從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次第,從未學佛,到淺深不同的修學位次,都名為佛,就是「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證( 分真 ) 即、究竟即。」從凡夫的「理即」,開始到成佛,雖然必須經過六個漫長的階段,但是佛性本具,總有成佛的一天,明白了「六而常即」,可以消除疑懼,而使信心增上;雖然從凡夫到成佛的「究竟即」,佛性本是一樣,皆名為佛,但是六個階段的因果事相,前前後後,分明不亂,了解這是「即而常六」,能夠降伏貢高我慢,智慧增上。所以所謂1、理即 : 眾生一念心,就具真如佛性,但因執迷不悟,缺乏修行,所以還沒有證得。但眾生的佛性,依然如地底的寶藏,等待開發。2、名字即 : 由經卷通達這個理性,已經大開圓解,是發菩提心修學佛法的初步,知佛性本具,但自心仍逐境界而轉,必須持續修行,開發智慧。3、觀行即 : 以這個圓解起「觀行」,雖然道理都懂,但做不到,還表示智慧未開。4、相似即 : 有了菩薩行,在教學中能觀機逗教,走向『中道』的智慧,愈觀愈明,證入六根清淨位。5、分證即 : 依相似位的觀力,而真正證入,無明惑漸除,彰顯部份的法性理體,逐漸要圓滿。6、究竟即 : 發究竟圓滿的覺智,等覺一轉,就證妙覺的無上菩提。如前比喻地底的寶藏,經由長期的開發,已完全取出,可以運用自如了。我們知道修行要三心,即觀無量壽經所說的: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其實這『三心』,就是一心,就是菩提心,就是佛心。所謂『至誠』,是指誠到了極處,誠是真,沒有一絲毫的虛假,這個心,叫真心。『深心』,就是自受用的心,自己受用的,對自己真誠、至誠心對自己起作用,就叫做深心。所以,深心是清淨心。『迴向』就好比點燈,我這一盞燈點燃一切燈,一切燈統統點燃了,我這個燈還是燃的,並沒有因其他的燈之大放光明而滅。而且只有更光明,譬如一間房間,我點一盞燈,亮了;幾千盞、幾萬盞燈統統亮了,室內更亮。所以把自己所修的功德擴大,擴大到無量無邊,盡虛空、遍法界,會到自己更亮。圓發的圓,沒有階級,沒有先、後次序。一發,這三心同時都發,不是有先發至誠心,再發深心,再發發願回向心,是同時的,這叫圓,這叫頓。
「法華經中,龍女所獻珠為證。如是等經,皆明初心具作一切佛法」這句,是智者大師引用妙法蓮華經中的【提婆達多品第十二】說:「龍女所獻珠為證。」如是等經,皆在說明「初心住位菩薩」,具作一切佛法。大家可以參看該文,淺顯容易明白。重點在這一段:「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湧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惟常宣說妙法華經。」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稀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否?」文殊師利言:『有裟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這一龍女善根猛利,年僅八歲,即將成佛,在會大眾,皆有疑惑,謂女人,乃是五漏之身,且有五障不能成佛,云何龍女七歲(實歲),即能成佛?當大家正在懷疑的時候,龍女即將項繫瓔珞,解開來,奉養世尊。經文又說,『即與舍利弗言:「汝見是瓔珞,奉佛快否?」答言:「甚快。」龍女當即往於南方無垢世界成佛,度諸眾生。』這就是智者大師引用此經,來證明初發心即能成佛;而且,雖有如是之速,還能八相成道,這就是初發心住的佛之境界。
「即是大品經中阿字門」這句,所謂阿字門是咒語:南麼三曼多勃馱喃。阿。短咒:阿。在《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三,轉字輪曼茶羅行品第八上說:「善男子,此阿字。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能作佛事普現色身。於阿字門。一切法轉。是故祕密主。若欲見佛。若欲供養。欲證發菩提心。欲與諸菩薩同會。欲利益眾生。欲求悉地。欲求一切智智者。於此一切佛心。當勤修習。」字形如下:
阿(上)字時。
名由菩薩威德,入無差別境界般若波羅蜜門。
http://siddham.org/yuan1/images/transparent.gif(悟一切法本不生故)。
也就是引用大品法華等諸經為證,在在都是說明初心位,具足一切佛法,這也是大品經中,初阿字門,最後是荼字門。
http://siddham.org/yuan1/images/sd42.gif(42) 荼(引)字時。
入法輪無差別藏般若波羅蜜門。
http://siddham.org/yuan1/images/transparent.gif(悟一切法究竟處所不可得故)。
這從阿字門到荼字門,各位可以參看《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三,我們就不再一一介紹,學華嚴經的朋友都會誦這四十二個音,這即是表四十二位;也就是法華經中,為令眾生『開佛知見』;也即是涅槃經中,見佛性故,住大涅槃。雖然說從開佛知見開始,其實「開示悟入」是一,因而示、悟、入,亦在其中。所以說見佛性,這就已經是說明初心而證道,其後心的圓滿果報也是在其中,因而寶靜老和尚說:從初發心,即具足一切佛法。已略說初心菩薩,因修止觀證分證果位之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