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止觀之120---證果治病第十之十一
上次,我們談到智者大師說,安住首楞嚴定,這就是普現色身三昧。同時還可以普入十方佛土,與諸眾生感應道交,善巧方便的教化眾生,如此的嚴淨一切佛剎,供養十方諸佛,受持一切諸佛法藏,嚴淨一切佛剎,即是在日常生活中,正報依報都是莊嚴,成為社會的榜樣,這就是供養一切諸佛,得大福德。我們也舉金剛經上說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功德不可思議。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相長」,慢慢的『契機契理』,這就是受持一切諸佛法藏。而「具足一切諸行波羅密,悟入大菩薩位。」這也就是「心經」說的『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如此的具足一切諸六度萬行,自然悟入大菩薩位。而「大菩薩」位,即是指「開、示、悟、入」之住、行、迴向、地四十位稱為大菩薩。另外也可以指已經發自利利他之願心,實行佛道,於菩薩位中,已達不退位,稱為大菩薩;尚在退位者,則為小菩薩。若是以初住以上,不退位的也稱大菩薩,而在十信位者為小菩薩;若以初地以上為大菩薩,則地前的三賢位是小菩薩。也就是發大心,行不退位的菩薩,是與普賢、文殊等諸大菩薩為伴侶;而具足一切諸行波羅密,悟入大菩薩位,則等同與普賢、文殊的境界了。我們繼續看下去:
常住法性身中,則為諸佛稱歎授記,則是莊嚴兜率陀天,示現降神母胎、出家、詣道場、降魔怨、成正覺、轉法輪、入涅槃,於十方國土,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應二身,則是初發心菩薩也。
「常住法性身中,則為諸佛稱歎授記,則是莊嚴兜率陀天,示現降神母胎、出家、詣道場、降魔怨、成正覺、轉法輪、入涅槃,於十方國土,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應二身,則是初發心菩薩也」這句,指的是既與諸大菩薩為等侶,這時的「無明」已破,證入『中道』了。從此的修行「常住法性身中」,也就是自然能常常「安住」於法性身中。所謂「法性身」,指的是「真如法性」,這是我們宇宙人生清淨的本體。我們凡夫眾生,則是以「五陰」「四大」的假合為身;二乘的聖人,則是以「意生」為身;至於菩薩,則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分破無明」來證中道,這整個過程是以法性為身,也就是破了一分無明,證得一分法身,這就是法性之身。可見,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法界」,千處祈求千處現的的教化一切眾生,遍滿十方法界,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如此的積功累德,所以色相端正,相好莊嚴。雖然還沒成就佛果,但以無量光明,無量音聲,普度十方為體性,所以名『法性身』。以「真如法性」的體,從體起用,以善巧方便力,示現「八相成道」,非生現生,非滅現滅,示同凡夫,具生死相。我們修行也一樣,「常住法性身中,則為諸佛稱歎授記」,也就是若能常常安住真如法性身中,則為十方一切諸佛,稱歎授記。「則是莊嚴兜率陀天」這句,如法華經中說:「汝阿逸多,當來作佛,號曰彌勒。」所謂兜率陀天,梵語兜率陀,翻成中文叫知足,是欲界天第四層天,有內院、外院之分別,內為補處大士所居,外為天人所住。凡是累世修「菩薩行」,將成道作佛者,都一樣住在兜率內院,再由兜率天下降,降生人間。現居兜率內院的菩薩,即是彌勒菩薩,位為補處大士,再過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即將降生人間成佛。「示現降神母胎、出家、詣道場、降魔怨、成正覺、轉法輪、入涅槃」這句,寶靜老和尚的註解說,降生神母胎,也就是「降生相」,其中,則包括入胎、住胎、出胎三相,然有大小乘之別:大乘則見世尊在母胎中日日三時,與諸菩薩說諸妙法,所謂住栴檀樓閣,轉大法輪;小乘則見菩薩乘六牙白象而入母胎。出家,如釋尊於十九歲時,夜半踰城之出家相。其他如降魔相,成正覺,即如釋尊,在臘月八日,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覺。轉法輪,即是悟道後,詣鹿野苑,為五比丘三轉法輪,說四聖諦。所說入般涅槃,即入滅度,此為八相最後一相。當知諸佛,雖現有生、有滅,有來、有去,其實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一旦眾生的機緣成熟,則非生現生,示現降生、住胎、出胎、乃至轉法輪。若機緣已盡,則非滅現滅。
所以「於十方國土,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應二身,則是初發心菩薩也」這句,諸佛的現生,現滅,無非都是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來。廣欽老和尚說:「無來無去,兜縱無歹誌。」來因眾生而來,去也因眾生而去,一如天上之月,「千江有水千江應」,所以智者大師說,具足真、應二身,示現在十方世界的佛國剎,言行舉止,都是為了教化眾生,皆成就一切佛事,所以具足真應二身。各位要留意,真身,指的是真智與法身是一,故名真身。大乘起信論上說:「自體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就是『真身』。應身,指的是感應道交,因眾生有「感」,而應化教導眾生,讓「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菩薩教化一切眾生,隨其心量,現種種身,「楞嚴經說的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就是應身,有時也稱為「化身」。金光明經上也說:「應物現形,如水中月」。「金光明經」的金,指的是如日之體:光,指的相;明指的是用。真身如天上之月,應身如水中月,因為真身如體,應身是用,體是不變,用是隨緣,既能從體起用,則不變而隨緣,全真而起應,能隨緣而常不變。全應即真,真、應具足,就是圓教的初發心住菩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