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金剛經第十九講

發布日期 : 2017-02-19 21:14:31

金剛經第十九講         楊永慶

 

一、    前言:

 

上週,我們針對這段「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我們在上一講已經說過,佛陀他老人家告訴須菩提,只要有人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此經,不管是在何時,也不管是在何處,真的是「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會供養。受持讀誦的地方,廣為人說此經的地方,就好像是是塔、是廟,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並且以諸華香而散其處。可見,本經的殊勝功德,它不只有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的功德,下一段還告訴我們,可以滅罪消愆。真的,我們學佛,針對本經除了在經文上要深解義趣,還要將佛法「內化」,言行一致,來自證、覺他,才會得到真正的大利益。這樣信心不逆,才能為人『解』說。能如此,最少他本身已是覺悟的分證「佛」,便不必再經長時苦行,便能如佛陀所證得者,而證得之。

 

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此經,並且信心不逆,背塵合覺,便如同剛剛說的,具有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資格。所以,本經說如此的自證,便能荷擔如來,當得菩提。也因此,佛陀告訴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人能書寫讀誦此經,為人『解』說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接著,我們就將本經可以「滅罪」的功德,為各位演說。詳細的文字如下:「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

 

上一個講次,我們談到:以「要」言之,本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這個「要」字,是指本經從「教義、緣起、荷擔」這三個綱要來說明,教義殊勝、緣起殊勝、荷擔殊勝,所以其福勝彼。然而,在這三要中,實以教義為主。教義殊勝,所以緣起,荷擔殊勝。教義殊勝,其功德當然不止生福而已,並能滅先世的重罪,得無上菩提。所以,在這裡單提「受持讀誦」,也同樣是含有「緣起、荷擔」的殊勝。我們每次禮佛,不管是持名念佛,還是持誦「經典」,也都是透過經典的教義、緣起、荷擔功德來懺悔,目的除了生福之外,也祈求消滅先世的重罪,證得無上菩提。

 

「若為人輕賤」這句話,也不能等閒視之。剛剛才談過,經典所在之處,即是佛塔,應受一切人天,恭敬供養。佛陀所說都是真語者,如語者,真實不誑之語,現在為什麼又說持經演說者,不但沒有受到人天的尊重禮拜,反而被世人輕賤呢?所以這句話,絕不能等閒視之。好了,我們先分析一下:若:倘若,或者有的意思。想想看,倘若學佛這麼久,還為人輕賤,那是為什麼?既然為人所輕賤,天龍八部也必輕賤才對,可是本經卻為什麼不這麼說?讓我們回憶一下:經典上這麼說「是人能於此經,信心不逆,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可見,能於此經,信心不逆的人,都蒙諸佛菩薩的護念。所以說是人能於此經,信心不逆,則護法之天龍八部,亦必擁護是人。現在為人所輕賤,但仍然是蒙諸佛菩薩的護念。這就是我們俗話常說的「人善,人欺,天不欺」。

 

輕者,不重;賤者,不尊。也就是不被人尊重。例如嫉妒、訕、謗、嫌忌、屈辱等,或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拂逆甚至用刀杖瓦石,拳腳相加,皆為輕賤之事。是人先世罪業,結怨於人,現在應該受果報,應墮惡道;或則雖未與人結怨,但是品德不端,所以這輩子應該為人所不齒。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此其所以被人輕賤。本經說應墮惡道,指的是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可見先世罪業,應墮惡道,那一定是患了很重的五逆十惡的業。凡人造業,無論善、惡,皆是熟者先牽,先行感果。所以何果先熟,即被這股業力牽引,先行受報。前生造惡,今生未墮,那表示前生造有善業,其果先熟。或多生善果的福報,尚未享盡,所以惡報的業力,感果之時未到。然而,有因必有果,前生造惡,今生未墮,那一定是這一生別造殊勝之因,速證殊勝之果。否則,定業之報,其何能免?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古德也說: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善惡複雜,因既不一,果遂不能遽熟。

 

本經告訴我們,為什麼持誦此經者,仍會遭逢此輕賤事呢?因為這是樂大乘法者,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所顯發出來的不可思議的果報。果報不可思議,指的是:

 

報不可思議:以輕易重,先世應墮惡道的罪業,可以獲得冰消。

 

果不可思議:不只可以消盡先世的罪業,還可證得菩提之佛果。

 

各位看了註解就瞭解,凡夫的心志非常柔弱,經常貪著有相功德,不能瞭解被人輕賤,而能「生」忍,這正是福慧增長的果報。我們的六根經常被六塵境界的違、順,愛、憎,所動心。如此顛倒夢想,怎能受持如來的教導?與宣說此經?大家看註解張無盡居士的詩:

 

  四序炎涼去復返,聖凡只在剎那間;

 

  前生罪業今生賤,了卻前生罪業山。

 

  「前生罪業今生賤,了卻前生罪業山」,這是透過修行,受持讀誦金剛般若的功德。不過,我們在經典中,也看到覺悟的佛陀,仍有「重罪輕報」的公案:例如釋迦族被滅,頭痛三日。可見,這裡說「為人輕賤」的罪業,今生修行了才能了卻前生的罪業山,這就是因果不爽。

 

佛教如此,儒家何嘗不是也一樣?孔子周遊列國,不被當政者賞識,甚至於在陳斷糧,諸如此類,皆是「如是因,如是果」,誰都不能逃脫這因緣果報的法則。所以,我們學佛以後,要知道在接受「先世」罪業的報應時,遭遇種種難忍之事,應不退心,更為「精進」,聽受、信解金剛妙法,安忍、離相,不可動念瞋恨,退失道心。

 

未出家前的鴦掘摩羅,因誤信殺人取指能生天解脫,所以傷人無數。他殺人後,將死者的指頭串連成項鍊,佩戴在身上。人們對於他的兇殘,既畏懼又痛恨,因此給他取一個外號,名為「指鬘外道」。

 

指鬘因受到佛陀的教化,成為一位修行的比丘。但是鴦掘摩羅每日同其他比丘入城乞食,民眾仍忘不了他做過的惡行,因此向他擲土投石,瞋罵羞辱……日復一日,乞食畢的鴦掘摩羅,總是衣形污穢破碎,臉上殘留著斑斑血跡。佛陀也很慈悲地安慰他,必須安忍不動,歡喜信受。先前造下的惡業,仗著今日勤修的善法,就像原本鹹苦的水注入清水,日後必成甘美解渴之水。以前種下的種種罪業,要以潔淨的善業償還,慢慢的過去的惡業,就像烏雲散盡,這時您的般若智慧,將光芒四射,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

 

    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中說:

 

「當持經戒,相率以道。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讀,善不可不行。行善布德,濟神離苦,超出生死。

 

見賢勿慢,見善勿謗;不以小過,證人大罪。違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證,可不慎耶!」

 

剛剛談過,修行金剛般若性空妙法,在理上,知道緣起性空,如此才能離相。但是在事上,我們也說過,要行六度萬行。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中,指出理上、事上的細微處,我們一定要留意。不過,我們也談過,六度萬行是以「忍辱」為核心,我們修行要有成就,就必須如法遠圓鑑禪師一般:

 

法遠圓鑑禪師在未證悟前,與天衣義懷禪師一行人,聽說葉縣地方的歸省禪師,高風亮節,有修有證,因此同往叩參。當時適逢冬寒,大雪紛飛。同參共有八人,來到歸省禪師處,歸省禪師一見,立即呵罵驅逐他們,眾人不願離開。接著,歸省禪師以水潑之,衣褥皆濕。這時,除了法遠圓鑑禪師以及天衣義懷禪師外,其他六人不能忍受,皆忿怒離去。法遠與義懷仍然整衣敷具,長跪祈請不退。不久,歸省禪師又喝斥道:「你們還不他去,難道待我棒打你們?」法遠禪師誠懇地回答道:「我二人千里來此參學,豈以一杓水潑之便去?就是用棒責打,我們也不願離開。」

 

歸省禪師不得已地道:「既是真來參禪,那就去掛單吧!」

 

法遠禪師掛單後,曾任典座(煮飯)之職,有一次未曾稟告,即取油麵作五味粥供養大眾。當這件事被歸省禪師知道後,就非常生氣的訓斥道:

 

「盜用常住之物,私供大眾,除依清規責打外,並應依值償還!」說後,打了法遠禪師三十香板,將其衣物缽具估價後,悉數償還已畢,就將法遠趕出寺院。

 

法遠禪師雖被驅逐山門,但仍不肯離去,每日於寺院房廊下立臥。歸省禪師知道後,又呵斥道:「這是院門房廊,是常住公有之所,你為何在此行臥?請將房租錢算給常住!」說後,就叫人追算房錢,法遠禪師毫無難色,遂持缽到市街為人誦經,以化緣所得償還。

 

事後不久,歸省禪師對眾開示:「法遠是真正參禪的法器!」並叫侍者請法遠禪師進堂,當眾付給法衣,號圓鑑禪師。

 

可見,六度萬行,才是真修行,而修行的關鍵,就在忍耐。佛陀名為「大雄大力」與「大慈悲」。如果心無「忍辱」的「大雄大力」,同時又是一心求法的「大慈悲」,怎能在被歌利王割截其身,而不生瞋恨?古大德也經常說,要成佛作祖,先做眾生馬牛,要為人天眼目,須成忍辱大行。

 

所以,我們這樣分析過之後,大家就知道,本經在增幅之後,這一品特別提到可以「滅罪」。而「滅罪」的道理,大家必須從這因果通三世來看,才能知道究竟。所以學佛,要除障,就要讀誦此經。要除障,就有很多的「懺悔」法門,可是,很多的修行者,不曉得讀誦此經,就是最好的「懺悔」法門。一味的拜懺,功德雖然殊勝,但是比起讀誦此經,效果就差了許多。

 

瞭解到這裡,讓我們再深一層探討。我們讀過:受持、讀誦此經,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現在,以往昔所造之夙業,被人輕賤,可見,前生的「夙業」一定很大。「業」起於心,「無明緣行」,所以是屬於「無明」之惑也。無明,就是沒有智慧。一切小乘、大乘之佛法,雖然都能除障,但是,只有本經是最上乘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才是真正的除障之寶劍。所以本來「應墮惡道」,今因修習、受持、讀誦此經,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的功德,讓我們的「重報」轉而為人輕賤之「輕受」。可見,其福勝彼,絕非戲言。殊不知金剛,就是能斷,也就是能斷「無明」之惑。般若,是佛陀的智慧,以佛的智慧,照見無明,則無有不明。故喻以「金剛」,喻之以「波羅蜜」,就表示如金剛斷惑,如此惑滅,則業苦隨之而滅,三障既消,三德圓成,三身圓顯,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到了彼岸。所以,三障既消,前生造惡應受的果報之緣,就無緣成熟,使今生未墮,轉「重報」而「輕受」。足見本經,功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了。

 

三、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今世人輕賤」的輕受,先世之罪業,則為消滅,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人身,更要常常升起懺悔,這樣的修行,才會得力。前生既然造了惡業,今生未墮惡道,那根據剛剛的分析,是有兩種可能。一方面是表示前生所造的善業,其果先熟。或則是多生多世以來所造的善果之福報,尚未享盡,所以惡報的業力比善業小,因此感果之時,現在還未到,但會先有『業相』出現。不過,我們都知道,有因必有果,前生造惡,今生未墮,那關鍵是「緣」的問題。所以我們修行,這一生一定要趁惡報的業力,感果未到之時,趕緊「建構」殊勝之「因緣」,也就如同我們現在一樣,累世累劫的「無明」,我們到底造了多少「惡業」,我們並不清楚。因此,一定要趁惡報的業力,感果未到之時,趕緊修行。現在修習、受持、讀誦此經,我們就可以感得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護念的加持,讓我們轉「重報」而為世人輕賤之「輕受」,這就是佛法難聞今已聞的果報。

 

這種轉重業為輕受的現象,我舉一個例子,為大家稍加說明,以免顛倒了因果的觀念。譬如:我們在田中播種,有稻子,也有我們不喜歡的「稗」。稻子種出來,發芽長大,辛勤耕耘,令得成穀。稗子一發芽,我們立即連根拔去,讓他在稻田中消滅。同樣的,大樹的旁邊,雜草不生,並不表示這塊土地,沒有其他的種子,只是種子要成長的各種因緣,因為有這棵大樹的樹蔭給擋住。如果有一天,大樹枯萎,那雜草立刻又長了出來。我們修行人的言行舉止,如果經常薰習「善種」,等到長成大樹,又何嘗不也是如此?所以說,我們的八識田中,無始以來的善、惡種子,兼而有之。我們應當熏其善種,令成善果。對於不好的惡種子,我們也應該立即連根拔去,讓他消滅、無從發生。縱令夙世惡種,已經發芽,也要在惡果尚未成熟之前,勇猛精進,讓善果先熟,使惡果不能成熟。能如此的,久久增長善根,則善果枝葉茂盛,扶疏成林,那麼惡種子,自然而然沒有陽光、沒有養料,沒有空間這樣的「緣」,久無成熟之機會,「種子」將爛壞而自然枯萎。

 

剛剛說的,大家容易瞭解,這是隨順世俗諦而說。不過如果瞭解了「空性」智慧,依最上乘了義之教,來修殊勝因,剋殊勝果,便可「念佛一聲,罪滅河沙」,徹見本空,夙世所有惡種,早已連根帶葉,當體皆空。我們能依本經,修殊勝因,離『相』見性,這是修「空性」智慧。本應墮落的業力,但以「空中妙有」的佛知佛見,就轉今世被人輕賤的果報,讓先世罪業消滅。為什麼?能造之心既空,所造之業自滅。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空時罪亦亡。瞭解此,這正是本經的殊勝處。有些同修不能領會本經的旨趣所在,誤以為學佛必須受人輕賤,罪業才會被其消滅,這是要特別留意。受人輕賤,是轉重業為輕受,不過要是您往昔沒有造作罪業,甚至是發願再來的菩薩,現在又能受持讀誦此經,那您不必受人輕賤,甚至於處處受人禮敬,所以學佛,受人輕賤,不是必備的條件,這是大家必須清楚的。總之,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是「受持、讀誦此經,感得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護念的加持」之功德,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世決不墮落。可見受持此經,能觀三空之理,惑障從此而消。業障消,則報障亦隨之以消,應墮者,遂不墮矣。

 

如此的,三障除淨,則三德圓明,故說當證得菩提。當得者,隔若干世並不一定,這完全要看三德何時圓滿,便何時證得。雖然時間不能確定,但是三障既然能除,最終必定證得無疑。所以說「當得」二字,既是已蒙世尊親許,也就是親蒙世尊授記的意思。例如,在往後的句子也說:然燈佛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這就是本文所說的「當得」。

 

我們學佛,一定要懂得「懺悔」。要求懺悔,最好的,最根本的懺悔,就是剛剛說過的受持讀誦此經。受持讀誦此經,正是懺悔的妙門。法華經上說:「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念也就是「觀」,以佛的智慧,透過金剛觀照,就能斷「無明」之惑,這就是真懺悔。本經在上次說過: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心清淨,即是離相離念。離相離念,正是『觀』實相。所以是除惑、消業、轉報之無上妙法。這是「懺儀」中的理懺。本經中,又要我們離相布施,也就是行六度波羅蜜,來利益眾生。行願品中有一句話:「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可見,行六度波羅蜜,正是「懺儀」中的事懺。祖師大德所造之懺儀,於理懺外,還要供養禮敬等事懺,正是為了讓修行人,廣行六度。可見,真懺悔,關鍵在念實相,能如此,重罪自然若霜露,透過懺悔的觀照力,慧日能消除「無明」之惑,這就是真懺悔之心。因此,各位一定要留意,懺悔,豈只是在乎燒幾炷香,請幾位法師,叩幾個頭,便了事。一定要受持此經,才能消滅夙業。

 

 

四、結語:

 

總而言之,本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的「增福與滅罪」的功德。佛陀告訴我們,受持讀誦此經,信心不逆,其福勝以往所說的「七寶布施」以及「身命布施」。所以說,學佛的同修,若不從此經契入,縱令苦行無數劫,那也只能算是小成就,不能成就無上的佛道。此經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大家卻是經常忽略。要懺悔,有這麼殊勝的法門,要修福,有這麼無上的妙法,各位何其留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