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小止觀之113---證果治病第十之四

發布日期 : 2017-02-12 23:03:24

小止觀之113---證果治病第十之四

 

上一講中,說道「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例如『心經』就告訴我們:「諸法空相」,「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乃至:「無」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同樣的,我們也介紹佛在「無量義經」上說的,若菩薩修學無量義,應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以至於現在,性相本來空寂。一切諸法,悉是:「因緣」而有,屬於生滅。可見我們『觀』宇宙間一切諸法,『人世間』的言行舉止,真的是無一法,非因緣而有。法既是以「因緣」而現出幻化,故有者因緣有,滅者因緣滅,生滅都是『緣起』的因緣,於法實無所有。所以說,一切諸法,悉皆空相,悉皆寂滅相。這麼深的道理,要怎麼說?說了,又有誰相信?既然「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所以當年佛悟道時,就想入滅,這時,叨利天王代表我們人間,大梵天王代表一切情與無情,懇求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定要發大心,來教化十法界的眾生,因為只有「人能弘道」阿。而我們佛菩薩以及祖師大德,這麼辛苦的在任何時刻,化現十方,目的就是不忍眾生苦,要將我們從無明中,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照見五蘊皆空,得大自在。好了,我們繼續看下去:

 

 

當知若見無為入正位者,其人終不能發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見佛性。

 

 

 「當知若見無為入正位者,其人終不能發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見佛性。」這一段是說明「執著」於『止觀』的『定』之缺失。智者大師在這裡用「當知」這二字,是在警誡我們修行『止觀』的行者,要知道「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也就是修「從假入空觀」時,假若見到了無為,也就是見了「未到地定」而以為自己的功夫已經『入』了正位,甚至於以為已經達到究竟,這樣的行者就會滿意於目前的輕安,眈於清淨,到最後反而不能發三菩提心。寶靜老和尚在解釋這段文章時,很慈悲的幫我們註解「三菩提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中國翻為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本來是『一』,但我們勉強的將它分成三種菩提,以對治三種根性。一真性菩提,真名不偽,性名不改,不偽不改,名為真性。以此真性為道,故名真性菩提,此即如來所證佛果菩提。靜老引用【出生菩提經】的經文說:「若人自發菩提心已,復能勸諸眾生,發菩提心,習學大乘法義,自既解脫,亦令眾生解脫。」即此義也。二實智菩提,謂能觀照其性之智,稱理不虛,名為實智,以此實智為道,故名實智菩提,此即緣覺菩提,謂緣覺之人,發菩提心也。經上也說:「若人在於緣覺行中,雖自己發菩提心,而不勸化眾生發菩提心,亦習學大乘經義。」這就是緣覺之行,獨得解脫。三方便菩提,謂善巧應機,化用自在,名為方便,以此方便為道,故名方便菩提,此即大乘菩薩所行也。可見真性詮中,實智詮空,方便詮假,這樣才叫三菩提心。

 

 

因此智者大師說,這些具有少許定分者,「其人終不能發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見佛性。」因為修行止觀,從假入空,不過是「證得」『實智菩提』的少分,這是緣覺者的『實智』,也就眈於『定』,其結果是定力多故,而不見佛性。可見聲聞者,雖然學佛,卻一味沈空滯寂,所以在於緣覺行中,雖自己發菩提心,而不勸化眾生,發菩提心;又不能習學大乘經義,故於如來無上菩提涅槃,這種『中道』佛性,說起來是非背而背,得少為足,故不見佛性。我們接著看下去:

 

 

若菩薩為一切眾生,成就一切佛法,不應取著無為而自寂滅。爾時應修從空入假觀,則當諦觀心性雖空,緣對之時,亦能出生一切諸法,猶如幻化,雖無定實,亦有見聞覺知等相差別不同。

 

 

    「若菩薩為一切眾生,成就一切佛法,不應取著無為而自寂滅。爾時應修從空入假觀,則當諦觀心性雖空,緣對之時,亦能出生一切諸法,猶如幻化,雖無定實,亦有見聞覺知等相差別不同。」我們都知道,我們學佛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讓眾生可以離苦得樂。而二乘學人,證了偏空,以為究竟,也不想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所以自己所證當然不圓滿,而期待他們從空出假,來『契理契機』的教化眾生,並不喜樂。佛教導我們學菩薩道,行菩薩行,必須具有上求下化之功,還要兼具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之德。所以「不應取著無為而自寂滅。」因此我們除了前面的三菩提之外,也要瞭解五菩提。即:()發心菩提,在無量生死之中,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發心者。()伏心菩提,折伏煩惱而行諸波羅蜜者。()明心菩提,觀察三世諸法而行般若波羅蜜者,這也是般若道。()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不著於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得無生法忍,出離三界,而證得一切智者。緣覺行者到這裡,證得實智詮空,叫「真性菩提」;而發大心的行菩薩行,叫「方便菩提」,懂得善巧應機,化用自在,名為方便,以此方便為道,方便詮假,故名方便菩提,這即是大乘菩薩所行。()無上菩提,這就是前面說的「真性菩提」,這是斷盡諸煩惱,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可見我們修行最初發心,於四聖諦,發四弘誓願,自利利他,了知諸法如幻化,不妨以幻作幻,目的在於為一切眾生,成就一切佛法。

 

 

也就是發大心度眾生的行者,「爾時」,「應修從空入假觀,則當諦觀心性雖空,緣對之時,亦能出生一切諸法,猶如幻化,雖無定實,亦有見聞覺知等相差別不同。」應修「從空入假觀」,也就是了知一切緣起法,也就是了知「心性雖空,緣對之時,亦能出生一切諸法,猶如幻化」。前面說過「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我們的『心性』,一如『心經』說的「諸法空相」。所以「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乃至:「無」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而我們當知如是等法,更要了知如幻,「雖無定實,亦有見聞覺知等相差別不同。」也就是當下的生滅,要惜緣造福,度如幻眾生,而這過程中,不應取著無為,而自寂滅,這才是金剛經上說的『無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