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止觀之105---治病第九之五
上次談到要治病,必須深知病源之起發,作種種不同的方法來對治之,因各種病之『對治』的方法一定不同。例如前面我們說過,若是行役飲食,而致病者,此須方藥來治色身之病;若是坐禪不調,而致患者,仍須坐禪善調『息、心』的止觀而治之。若是鬼魔二病者,須起懺悔心,將功德回向之觀行力,及念佛、或是持誦大悲神咒力來調治。若是業報病者,一定要加倍、懇誠的懺悔,並運用止觀的觀行力,可以「重罪輕報」,並要親近善知識,及早調理,就可以得差。智者大師又舉了一例說,還有古大德者說:「常止心足下,莫問行住寢臥,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調,故多諸疾患,此由心識上緣,故令四大不調;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調適,眾病除矣!」也就是他老人家認為我們凡夫所生的諸患,皆由四大不調所致。寶靜老和尚說,四大不調,悉由心識上緣,這樣「心生」使『風』,風動,使火,火動,融水,水動潤身,是則上分調,而下分亂,導致諸患迸起。可是,假如我們的心,生起的意念是緣下,那就如同吹火下溜,這時飲食自然消化,五藏調順,而四大也調理得順順利利的,這就是安心在下,也就是智者大師說的「常止心足下,莫問行住寢臥,即能治病。」接著智者大師又提出了淨名經的治病良方,我們繼續看下去:
「有師言:但知諸法空無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憶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悅,眾病即差。故淨名經云:何為病本?所謂攀緣。云何斷攀緣?謂心無所得。如是種種說,用止治病之相非一,故知善修止法,能治『眾』病。」
寶靜老和尚在註解這段時,很有感觸的說,我們為「講道論學,宏揚佛法」為何要學習這醫學這有為法?因為現今想要了生脫死,剋證佛果,必須假此四大幻有之身而修,方能剋證。若無此身,即不能修道,所謂「借假以修真」,故須四大調和。若是一大不調,則有「一百一病」;若四大不調,則有四百四病,同時俱起,即被病魔所嬈,焉能用功?所以古人說:「心安則道隆。」若身有病,心不安,則道何能成就?也因為這道理,我們為這緣故,對於治病常識,不得略略識知,但不可執著,因為也怕眾生汲汲於養生,反而忘了保健是為了修『無上佛道誓願成』這目的。
接著他談到智者大師說的話說,又有師言:「但知諸法,空無所有。」了知凡所有相,皆是幻矣!一切諸法,法法皆是無相,所以他老人家說如是寂然止住,不取病患之相,則病多有所治。為何如此說呢?因為每見貧人,體多強壯,富者則多羸弱,此即多吃藥之緣故。當知此身不實,幻妄稱相,何須執著,但須寂寂然,湛湛然,一心一意,安住於禪定之中即可。永嘉大師說:「放四大,莫把作,寂滅性中任飲啄。」即此義也。維摩詰經上也說:「何為病本?所謂攀緣。」因執故,所以攀緣。因攀緣故,有所得,有所得則有病。若欲求無所得心,須斷攀緣,欲斷攀緣,不生執著,最為要緊。云何斷攀緣?謂心無所得也。二祖說:「覓心了不可得。」楞嚴經中有七處徵心,非內、外、中間,乃至心無所著,如是等即是斷攀緣之證。所以智者大師在這裡說,用『止』治病非一,不過了知善修止法,能治『眾』病。也就是以『止』治病是根本方法,但以止治病,其方法又是非一,是故善修止法,能治眾病。接著又針對一些古大德的教導,智者大師說:
次明觀治病者。有師言:但觀心想,用六種氣治病者,即是觀能治病。何等六種氣?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六呬、此六種息,皆於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轉側而作,綿微而用。頌曰:
心配屬呵腎屬吹 脾呼肺呬聖皆知
肝藏熱來噓字至 三焦壅處但言嘻
上面說的「以止治病」,其法非一;同樣的,今以「觀行治病」,古大德教導的也很多。有師言:「但觀心想,用六種氣治病者,即是觀能治病。何等六種氣?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六呬、此六種息,皆於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轉側而作,綿微而用。」也就是「但觀心想,用六氣治,即能治病。」所謂觀其『能』,不觀其『所』。這六氣,指的是:吹、呼、嘻、呵、噓、呬等六種。然而這六種氣,但取「呼吸帶聲」,出氣為治,吸則以丹田或是「止心足下」為主,不要落入文字的體用為義,這大家要留意。治五藏之病者,應於牙齒、唇、舌調停而出,這時全以想心方便,轉側而作,勿令有麤暴氣息,綿綿密密,微細而用耳。這跟道家的意到氣到,可以活化細胞的原理一樣,多多練習。底下還有口訣:頌曰:
心配屬呵腎屬吹 脾呼肺呬聖皆知
肝藏熱來噓字至 三焦壅處但言嘻
寶靜老和尚這段以觀對治諸病,很具體。他說有師言:當知此六氣,力用最大,能遍治四大、五藏一切重病。若身冷,則用吹,如吹火法;熱用呼,如呼冷風然;百節病痛用嘻,而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這本書上用的是熙,其字音同「嘻」,用此亦能治風;若是心煩脹,上氣用呵;若痰痼用噓;若身體勞乏,則用呬。如此的以六氣治五藏,則噓治肝,呵治心,呼治脾,呬治肺,吹治腎。又六氣可同治一藏,藏中有冷用吹,有熱用呼,有痛用嘻,有煩用呵,有痰用噓,有倦乏用呬,餘四可解。老和尚很慈悲的告訴我們他的經驗說,用六氣者,謂以『口吹去冷,鼻徐內溫』,安詳而入,切勿令其衝突。我剛開始練習,很不容易拿捏,所以常常會衝突,但總要耐住性子,不斷的練習。每次於一上坐時,則須七過為之,不管是數息還是念佛都可以,經過七個循環,自然安心,安了心之後少時,復更用氣,這是「用氣治病」。老和尚也提醒,若是從五行各各相剋,用六氣而治者,詳如摩訶止觀病患境中,大家也可去試試,詳細的情形閱讀、觀行,也可得到利益。(原文是:天地二氣交合各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如循環。故金化而水生。水流而木榮。木動而火明。火炎而土貞。此則相生。火得水而滅光。水遇土而不行。土值木而腫瘡。木遭金而折傷。此則相剋也。如金剋木肺強而肝弱。當止心於肺攝取白氣肝病則差。餘四藏可解。又用止治四大者。若急止治水寬止治火。止頂治地止足治風。二用氣治者。謂吹呼呵噓。皆於脣吻吐納轉側牙舌。徐詳運心帶想作氣。若冷用吹如吹火法。熱用呼。百節疼痛用嘻治風。若煩脹上氣用呵。若痰癊用噓。若勞倦用呬。六氣治五藏者。……)所以頌曰:「心配屬呵,腎屬吹;脾呼肺呬,聖皆知;肝藏熱來,噓字至;三焦壅處,但言嘻。」所謂三焦,焦指的是焦腑。寶靜老和尚說,三焦為水穀之道路,乃氣之所終始也。他引用黃帝內經來說明三焦:在胃上口以下為上焦,主內而不出;胃之中腕曰中焦,主腐熟水穀;在膀胱上為下焦,主出而不內,以其分上中下故云三焦。而現代的中醫說得比較清楚,「三焦」為六腑之一,故一稱為焦腑。所謂三焦,是人體上、中、下三焦的總稱,可使各個臟腑間相互協調、步調一致地為身體服務。《類經》中對三焦,如是介紹:“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臟腑,一腔之大腑也”。這裡所説的“包羅臟腑”,是指三焦為包覆各腑臟的外膜,能保護臟腑,故稱之為“焦”。上焦為橫膈以上,包括心肺、胸、頭面部及上肢。它的作用是主氣、司呼吸,主血脈,其特點是主宣發,將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氣敷布周身,滋養全身臟腑組織。中焦為橫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肝、膽等臟腑。它的功能是主運,即腐熟水谷,運化精微,以化氣血,故喻之為“中焦如漚”。“漚”即是指飲食水谷腐熟時的泡沫浮游狀態。下焦,為胃以下部位,包括大腸、小腸、腎、膀胱等。但因肝腎同源,肝腎互見的病理關係,中醫學上通常將肝腎都歸屬於下焦。以上我是試著看一些中醫的介紹,勉強整理。各位有興趣一定要請教真正的醫生,尤其在醫學相當發達的今天,有病一定要看醫生;而瞭解一些醫學的原理,但供參考就好。所以寶靜老和尚也說,但如此用功對治,乃佛教初心治病方便,非正修行法。很多外道於此,別生知見,妄為秘寶妙法,那又是一顛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