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小止觀之八十五---一切處中修止觀

發布日期 : 2016-09-29 09:27:24

小止觀之八十五---一切處中修止觀

 

我們上次已經談過依「六根」,修止觀,也就是隨根塵和合的緣起之『所』的意用,善巧方便的處理一切人事務,而之前的一一之眼、耳、鼻、舌、身之修止觀,都離不開『意知法』,可見『意知法』也是透過這「眼耳鼻舌身」在起作用的。所以行者,若能於行、住、坐、臥中,也就是善用佛性之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中來修止觀,當知是人是真修正的證得摩訶衍道。底下我們接著看下去:

 

 

復次,若人能如是一切處中修行大乘,是人則於世間最勝最上無與等者。釋論偈中說:

 

 

 「復次,若人能如是一切處中修行大乘,是人則於世間最勝最上無與等者」,也就是說若能荷擔如來家業的行者,真能以悲、智二法來攝受一切眾生,那這行者是於世間之中,最尊貴,最高尚,世人無有一個能與之相等的修行人。智者大師還引用他自己的釋大智度論的偈中說:閑坐林樹間,寂然滅諸惡;澹泊得一心,斯樂非天樂。

 

「 閑坐林樹間,寂然滅諸惡;澹泊得一心,斯樂非天樂。」閑坐林樹間,也就是一位行者,不汲汲營營於紅塵,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修假以入空觀。寂然滅諸惡句的寂,即常保內心的那份寂然清靜,然,即安然自在,如此自然會消除「貪嗔」等諸惡,這時內心生起的一切眾善,可以滅一切煩惱。如此澹泊寧靜,證得一心,否則心猿意馬,東追逐這名,西馳利益,整天與煩惱相應,何能澹泊一心?可是,寂滅安然不動,其心雖是澹泊『一心』,那是「自了漢」的羅漢境界,所以斯樂非天樂,凡聖之差,天淵之別,世間之樂,是有漏有為,即是生滅,終有敗壞;而出世間之樂,是無漏無為,無為即是不生滅,終無有壞,所以我們行者一定要學習菩薩,行菩薩行。

 

人求世間利,名衣好床褥;斯樂非安隱,求利無厭足。

 

「人求世間利,名衣好床褥;斯樂非安隱,求利無厭足。」人追求世間的利樂,這正是凡夫的愚癡,因為迷真逐妄,認為要穿名牌的服飾,拿著是柏金包,晚上睡的要好的「床褥」,這才是享受;其實這些東西,穿在身上,腦袋空空,又代表著甚麼?最近網路流傳,陳前總統在感慨,他的夫人吃穿、享受都不如以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的夫人,這時,網路上大家比較,孫運璿先生一生為國為民打拼,使得台灣的電力不因日本的撤退而陷入黑暗,打造新竹科學園區,將台灣的經濟,締造出『世界奇蹟』。我們看看貴為總統,不知一心一意服務民眾,貪污舞弊,其夫人全身都包金帶銀,還不是被所有的人瞧不起,所以名衣好床褥,有何價值?我們看看世間有多少人,因迷惑的原故,不但不求厭離「名聞利養」,反而汲汲貪求名,念念不捨到手的利益;甚至於於世間的五欲六塵,設種種計謀,貪求無厭,想要享盡人生的諸多快樂,殊不知樂是苦因,所以說斯樂非安隱,求利無厭足,一旦貪贓枉法,晚上睡覺多怖畏,怎有樂處可言。

 

衲衣在空閑,動止心常一;自以智慧明,觀諸法實相。

 

  「衲衣在空閑,動止心常一;自以智慧明,觀諸法實相。」這四句告訴我們說,出家受戒了,雖然穿起的簡單的「衲衣」,生活在空閑的林間之下,但已經了然生死之路,所以出生有路,涅槃有門,不再為日常生活的慾望之火所煎逼,永受輪迴痛苦。發心出家,棲心向道,穿的是粗布破衲衣,吃的不過是清菜淡飯,住則山岩石窟,水邊林下,動、止之間,心常『一』,也就是『止於所當止』;如此以智慧之明,觀諸法實相,此即是觀,當然『常生實相』。諸法即約依正而言,以習般若之智,觀一切依正諸法,法法皆是實相。所謂實相即是無相,因世間一切諸法,悉從因緣而生,無有自相。而凡夫著「緣起法」的「有相」,所以落入『所』。而「二乘」行者又落滯『空』相,所以我們要學菩薩之『中道』,為人處事無相之相,甚麼都『不住』,這才是實相無相之空義,法法皆是實相。

 

種種諸法中,皆以等觀入;解慧心寂然,三界無倫匹。

 

 

「種種諸法中,皆以等觀入;解慧心寂然,三界無倫匹。」這句是指持法之人,種種諸法皆以『等』觀入,如修空觀,則一空一切空,假中俱空;修假,則一假一切假,空中俱假;修中,一中一切中,空假俱中,中外無空假,空假外無中。舉一即具三,言三即是一,三一不二,故謂之平等觀,也就是圓觀。如此的『解慧心寂然,三界無倫匹』,也就是用功修觀之人,不可與世人同日而語。解慧的行者,即自所修、自所解之智慧,以此智慧,明照世間,種種諸法,一一皆以平等觀而觀之,了達一一法,無非即空、即假、即中,如此『不住』,我們本有的根本智,自然『慧日』現前,朗照如虛空,那麼一切煩惱自然不起,心地中湛然。可以隨緣不變,也不變隨緣,不為一切境界所動,寂然不動。行者能如是,則三界之中,無有一個與其相等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