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止觀之七十三---歷緣對境修止觀第二
我們上次說了,人生活在這世間,終日要為衣、食、住、等所逼迫,更要與人「溝通來往」,因而必涉世事塵緣,想要常坐修道,怎麼可能?所以必須隨緣對境而修止觀,方不空過。假若我們將修行與世事,成為兩局對立,修止觀即不能作事。作事就不能修止觀,那修心就有間斷,其結果,結業觸處而起,也就是煩這個修行沒做好,煩著一堆家事未做,如此想要心清淨則不可能。而修行於二六時中,歷一切緣,面對一切境,時時修於止觀,這樣才能安心於定慧。我們接著看下去:
一 行者。若於行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行?為煩惱所使,及不善無記事行,即不應行。若非煩惱所使;為善利益如法事,即應行。云何行中修止?若於行時,即知因於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行心,及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修止。云何行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動身,故有進趣,名之為 行。因此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行心,不見相貌,當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一 行者。若於行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行?為煩惱所使,及不善無記事行,即不應行。若非煩惱所使;為善利益如法事,即應行。云何行中修止?若於行時,即知因於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行心,及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修止。云何行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動身,故有進趣,名之為行。因此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行心,不見相貌,當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底下我們分別於行、住、坐、臥等十二事中,一一解釋修習止觀的方法與要領。一是行,指的是在行走時,如何修習止觀。要走路時,於還沒開步之先,即應作觀;行進間,應該起如是的念頭,我今為何等事,而要行路耶?若此行,是為了煩惱所驅使,及作殺、盜、淫、妄之不善事,或無記事而行者,即不應行。倘若,此行非為煩惱所使,乃是為了行善,利益人群,例如為了辦理法事而行,或為了修戒定慧,燒香禮拜,散花供佛,以及聽經聞法等事而行,即應該行。總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即應行,否則不應行。至於行中修止這要領,也就是於行路之時,即能了知因於行路之故,現有的一切善惡等法,了了分明;若無此行,即無一切行中事,即所謂萬法唯行。我們看到年輕人,努力工作,為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都有貢獻,這當然要做;工作之餘,讀經打坐,這當然要做。可是有好多的人,一如行屍走肉,開名車,逛百貨,走夜店,也不曉得為什麼?凡正人家這樣做,自己不這樣做,就落伍。我們的行與不行,都是唯心所變,唯識所現。可見此心,以為能行;足,是所行。所以智者大師說:「了知行心,及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修止。」當年,西洋哲學家羅素的「理性三大定律」都是在散步中,構思出來的,因為落入純思維,而不能定心,所以「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智者大師點出:「應作是念:由心動身,故有進趣,名之為行。因此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行心,不見相貌,當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簡單的說,萬法唯心,一切法趣此心,是趣不過,若知心本無生因境有,則萬法唯行,一切法趣此行,是趣不過。推其究竟,能無一定之能相,所無一定之所相,能所本寂,是名修止。止既如是,觀亦復然。所以古來祖師,專行常行三昧,這就是行中修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