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小止觀之七十二---歷緣對境修止觀第一

發布日期 : 2016-07-14 09:03:05

小止觀之七十二---歷緣對境修止觀第一

 

上次我們已經談到均齊定慧修止觀。也就是參禪中因修止,或因修觀,而入禪定。這時要留意說雖得入定了,如果沒有觀慧,是為癡定,不能斷結或則不想深入經藏想說打坐就是坐偶而也讀讀一些基本佛門的功課如此觀慧微少,即不能發起真慧』,斷諸「結使」。所謂「結使」指的是『見』『思』的無明惑,糾結在一起,使得我們身口意造作,糾結在一起,無法徹底的清楚以致於學習各種法門都無法得力。所以遇到這種情形還是要深入經藏才有力量修觀破析慢慢的,有定有慧,定慧均等,方能斷結使,證諸法門。好了,我們繼續看下去

 

復次,第二明歷緣對境修止觀者:端身常坐,乃為入道之勝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緣,若隨緣對境而不修習止觀,是則修心有間絕,結業觸處而起,豈得疾與佛法相應。若於一切時中常修定慧方便,當知是人必能通達一切佛法。云何名歷緣修止觀?所言緣者,謂六種緣:一行、二住、三坐、四臥、五作作(下祖臥切)、六言 語。云何名對境修止觀?所言境者,謂六塵境、一眼對色、二耳對聲、三鼻對香、四舌對味、五身對觸、六意對法。行者約此十二事中修止觀故,名為歷緣對境修止觀也。

 

 「復次,第二明歷緣對境修止觀者:端身常坐,乃為入道之勝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緣,若隨緣對境而不修習止觀,是則修心有間絕,結業觸處而起,豈得疾與佛法相應。若於一切時中常修定慧方便,當知是人必能通達一切佛法。云何名歷緣修止觀?所言緣者,謂六種緣:一行、二住、三坐、四臥、五作作、六言語。云何名對境修止觀?所言境者,謂六塵境、一眼對色、二耳對聲、三鼻對香、四舌對味、五身對觸、六意對法。行者約此十二事中修止觀故,名為歷緣對境修止觀也。」

 

智者大師說:「修止觀者有二種:一者於坐中修,二者歷緣對境修。一於坐中修止觀者,於四威儀中亦乃皆得,然學道者坐為勝,故先約坐以明止觀。」也就是前面說到修習止觀,有二種不同的方式,一者是「坐中修」習止觀,另外是「歷緣對境」修止觀。「坐中修」這止觀法門,剛開始修為了容易上手,所以會先選擇一個固定的清淨「環境」來練習。但那不是究竟,因為人嘛要生活,所以修行離不開生活,因而「歷緣對境」,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歷事煉心」,才是真修行。大家稍做回憶,初坐中修分為五種的不同,一是對治麤心修止觀,二是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三隨便宜修止觀,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乃至五為均齊定慧修止觀。這其中各各有正、助修止觀的不同。修止:有繫緣守境止,制心體真止;修觀:則有不淨觀,慈悲觀,數息觀,界分別觀等之助觀。而正觀,稱為三止三觀。所謂『三止三觀』,這是指天台宗針對空、假、中三觀所立之三種止行。即:()體真止,乃針對空觀而立。謂體達無明顛倒之妄,即是實相之真者,稱為體真止。以其徹達因緣和合諸法,空無自性,故能止息一切攀緣妄想,而證空理;空即是真,故稱為體真止。若達此境地,則發定、開慧眼,能見第一義,成就真諦三昧。()方便隨緣止,又作方便止、繫緣守境止。乃針對假觀而立。菩薩隨緣歷境,心安於俗諦而不動,稱為方便隨緣止。因菩薩知空非空,故能善巧方便,隨緣分別藥病,以教化眾生,並安於俗諦,心不為外境所動。此能開法眼,成就俗諦三昧。()息二邊分別止,又作制心止。這乃是針對中觀而立。指不分別生死與涅槃、有與無等二邊之相。可見:第一止偏於真,第二止偏於俗,俱不合於中道。既知真非真,則為空邊寂靜;知俗非俗,則為有邊寂靜,這時即息真俗二邊,而止於中諦。若達此境,則發中道定,開佛眼,成就中道三昧。

 

現在開始談『歷緣對境修止觀』,寶靜老和尚說,在未明『歷緣對境修止觀』之前,先須識其大意,然後一一所修,才能處處與佛海相應。老和尚說我們要知道現前的所有種種境界,也就是眼前的一切人事物,都是自心中的見、相二分,心為能見,境為所見,以能見之見分,見於所見之相分。我們當知見、相二分,本無其體,悉由自證分,證自證分而為其體,所謂「自證分」是「因明」的用語。於因明中,指自己認知之作用,又作自體分;而能審思,叫證自證分。唯識家對於心之認知作用,所立「四分」之一。法相宗認為:構成我們認識作用之心識,有四個分位,亦即心、心所法之認識作用,共有四種分類。即:()相分,又作所取分。相,即相狀;所緣之義。為認識對象;亦即被主體之心所認識之客體形相。又可分為影像相分、本質相分二種。()見分,又作能取分。見,即見照;能緣之義。為認識之主體,因為這見分是諸識之能緣作用;亦即認識、照知相分之主體作用。()自證分,又作自體分。自,自體之義;證,證知之義。即自體上證知見分之作用;亦即自體能證知自己之認識活動,簡單的說就是見分緣相分之作用。()證自證分,也就是證知自證分之認識作用;亦即自證分之再證知。法相宗認為在八識中,皆各具有此四分,是我們人類行認識作用時,所必備,缺一不可。例如度量一事物,應有「能量」(見分)作為尺度,亦應有「所量」(相分)作為對象,更應該有「量果」(自證分)以得知大小、長短等,而將自證分之「量果」,再加以證知,則為證自證分。見、相二分,稱為外二分,自證、證自證二分,則稱為內二分。寶靜老和尚解解釋說,自,自體之義;證,證知之義。也就是心識之自體,能證知自己「見分」,這就是認識活動,至於「證自證分」是內在之作用。當體即空、假、中,這是不思議圓之三諦理。所以由此觀之,則萬事萬物,悉是妙諦,所以說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羽毛並麟甲,普現諸三昧。又說舉一莖草,即是丈六金身,翠竹黃花,無非般若。又如楞嚴經中之根塵識界,一一無非如來藏妙真如性,清淨本然,遍周法界,即凡心是聖心,即陰境是不思議境,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然而,理雖如是,事必漸顯,故要歷緣對境,一一須如實而修,方免入海算沙,望洋興嘆。

 

智者大師說「云何名歷緣修止觀?所言緣者,謂六種緣:一行、二住、三坐、四臥、五作作、六言語。」何謂「歷緣修止觀?」緣,即是事緣,境,即是塵境。我們眾生生活在世間,有此幻軀,所以終日要為衣、食、住、等所逼迫,一定要與人「溝通來往」,所以必涉世事塵緣,想要常坐修道,誠為難事,因而必須隨緣對境而修止觀,方不空過。若是將修行與世事,成為兩局對立,修止觀即不能作事。作事就不能修止觀,那修心就有間斷,這結果,結業觸處而起,也就是煩這個修行沒做好,煩著一堆家事未做,如此想要心清淨則不可能。倘若,於二六時中,歷一切緣,面對一切境,時時修於止觀,常常安心於定慧,以如是方便,無論歷何緣,面對何境,即能返觀自心,推究此境緣,從何處來,由何而去,時時觀察,推其究竟,原無實體。這時要了知,我們人在塵不染塵,雖和光混俗,不為世事所羈累,即世諦是佛法,也就是辦理塵勞俗事,要本著辦理佛事的心,這樣就是真俗融通三昧印。然而,雖終日一心求道,而仍然不妨礙日常生活的起居作息,隨緣自在。至於緣者,有六種:一行緣、二住緣、三坐緣、四臥緣、五作作緣,也就是工作、或是文藝創作等,乃至第六的言語緣。面對一切人事物,如何修習止觀?我們就留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