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金剛經第十三講

發布日期 : 2016-06-05 22:38:06

金剛經第十三講             楊永慶

 

一、    前言:

 

上週,我們討論到:「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從這段經文,讓我們知道,聲聞四聖無定法可得、可證之外,也無「佛法」可證、可得。雖然,我們修大乘的菩薩,許多的人喜歡蓋寺廟、建道場,有的人專注在講經說法、舉辦各種法會,以為這樣就是莊嚴道場,功德很大。而本經佛陀告訴我們,真正的莊嚴佛土者,不在莊嚴這些道場的表象,而是修我們的「清淨心」。「清淨心」是從那裡得到的呢?是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也就是本經的重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本週我們將繼續討論:「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各位應該記得,佛陀在第八分,也就是我們講義第九講中說過,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福德,與「般若」的福德性,作過比較,來校量兩者之間的利益,以說明珍寶布施的福德,是世間有漏的果報,而具有般若性德,則是無漏的善法功德。而在這第十一分中,佛陀「再次」申述,以恆河無量沙數般之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布施,也比不上修行無漏功德的勝因,讓我們知道,要成佛,要有正知見,對聽聞佛法,有更清楚的認識。

 

二、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這是佛陀在金剛經中,第二次為我們談到持誦金剛經的福德之比較。前面舉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三千大千世界」大家不容易瞭解,但這裡再舉恒河沙數的比喻,就相當具體,大家容易瞭解。「恒河」,是佛陀弘法的主要地方,恒河沙看得到,摸得著,所以「恒河沙」的比喻,就從抽象落實到具體。當過老師,或是經常演講的人都知道,演說一定要藉著各種比喻,才能讓聽講的人在建構邏輯思維的過程中,容易著力。凡是比喻,也一定要舉眼前具體的例子,大家才好懂。佛當年大部分都在恒河流域弘法,而恒河的沙很細,所以一條恒河的沙,究竟是多少?那數也數不清。我有一位朋友,曾送給我一包「金剛沙」。所謂「金剛沙」,也就是取自「恆河」之沙,其沙極細,像麵粉一樣。恒河是印度第一大河,有幾千里長,其中的細沙是數不盡的,所以佛陀凡是講到數量多的、無法數的,都用恒河沙作比喻。現在,把恒河每一粒沙,變成一條恒河,每條恒河裡頭,又有那麼多沙,以這麼多沙數之恒河,其中的恒河沙全部加起來,那太多了,用天文數字也無法形容。佛用這個數目,來問須菩提:「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這很容易瞭解,我們不再贅述。

 

而底下這句:「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不只須菩提尊者答說很多,佛陀自己也感觸的說「恒河尚多無數」,單以恆河之沙,一沙一恆河,已經多到不可數,所以這樣多的恆河,其中的「沙」,當然更無法形容。我們都知道,古印度又叫天竺,印度的最大一條河,名曰恆河。一如中國的黃河、長江,河水灌溉全中國,於農業、交通、商務、文化上,利益甚大,故恆河在印度,有「福河」之稱,好像中國人稱黃河是「母親之河」。同時,古時印度人視恆河的水,為「聖水」,到今天的印度人,還是以得見此河,入恆河沐浴,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因為恆河的水可以洗淨罪業,其福無量。此外,在古代的印度,恆河也翻為天堂來,以其源出無法形容的高處,如從天堂來的。同樣的,中國也有「黃河之水,天上來」之句,可見中、印兩地,有很多的民情、習俗是相同的。

 

剛開始的「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其中如恆河之如字,有譬如之意,其口氣,係貫注下文「如是沙」等恆河句。沙等恆河者,將現在恆河中所有之沙,一沙化成一新河。原來之沙數無量,則新恆河與之相等,其數亦復如是無量。所以說,如是沙等恆河,是譬如將現在恆河中,所有的無量沙數,化為與如是無量沙數相等的無量新恆河的意思。所以開頭的「是諸恆河」,以表無量。而佛陀問此無量新恆河中之沙,可為多不?須菩提答說,就恆河來說,已多得無數可計,何況其中之沙,其數更是無量無邊,最近科學家發現,圍繞在太陽系旁邊,又有三個與地球一樣大小的星球,而且還具有水與大氣層。我們再三引述這段描述,也希望各位在給人解說問題時,能一如佛陀,要善於使用「譬喻」之教學,但也要瞭解人類所知相當有限。

 

三、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接著,佛陀問:「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這是佛陀的「實言」,以現代語言來說是「坦白的說」。「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寶」,諸經論所說的「七寶」,有少許的不同。例如,「法華經」受記品說:「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無量壽經」上,就說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硨磲。」「智度論」十曰:「有七種寶:金、銀、毗琉璃、頗梨、車渠、馬瑙、赤真珠(此珠極貴非珊瑚也)。」「阿彌陀經」曰:「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般若經」則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虎珀、珊瑚、為七寶。可見,七寶的說法有點兒不同,但是,對世人來說,這些都是貴重的財物。以這些「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剛剛說的,如恒河中所有沙數等恒河之諸恒河沙,而且還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以用布施,那福報,真的怎麼形容?只能說是無可限量。根據佛經的記載,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在其周遭,有七山、八海,交互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數量,為一○○○○○○○○○的世界。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而一大千世界。每一大千世界,都有一尊佛在那裡教化眾生。

 

簡言之,佛陀告訴須菩提,如果用恆河中所有的沙數來做比喻,一粒沙喻如一恆河,那麼,所有恆河中的沙數,以一粒沙,做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再用七寶充滿恆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寶,來布施,所獲的福德是很多的。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佛陀的細心與慈悲,談布施,比較功德,一層一層的深入。上次單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來說明,這次就用恆河沙數的大千世界之七寶布施來比較。想想看,如恆河中所有沙的數目,假定每一粒沙就是一條恆河,有這麼多的恆河中的沙數,算不算多呢?須菩提答道:恆河已經多得不可計數了,何況是那些恆河中的沙?佛又對須菩提說:你不要以為希奇!我老實告訴你: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充滿爾所──這麼多──恆河沙數的大千世界,拿來布施,你說他的功德多不多?這段的意思,就是這樣。而須菩提尊者當然說:「甚多!世尊。」以這麼多的七寶布施,得福當然甚多。

 

四、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這次比較,強調「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能受持此經,甚或是只要能受持「四句偈」,其福報,比前面說的恆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寶布施,福報大太多太多了。「四句偈」是經中任何四句,自己受持又勸導一切有緣的眾生。受持、讀誦,只要有四句偈這麼短少精要的「般若空性」,其福德已經勝過前面所說的七寶布施。持、說「四句偈」,其福德已經勝過;持、說全經,其福更勝。

 

受持,則能自度。為他人說,則能度他。自度度他,是菩薩行。故福德極大。我們一般說到持經說法,福德勝過七寶布施,其義有兩個層次,也就是有通有別。通,無論持何經,說何法,功德莫不皆然;別,是專就此經而說的。另外以自度來說,布施若不知離相,福德大至極處,亦不過生天而已,所以名為有漏功德。也就是說尚有漏落失,在生死輪迴道中,有漏失,就說不上是自度;我們受持經義,能開智慧,能知輪迴可畏,自然生脫離心。可見,布施又能離相,那是福、慧雙修,能達彼岸,了生死,證聖果。反過來說,七寶布施但能生天,仍不免落入輪迴,與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的功德,實在是相去天淵。所以本經說,雖是僅僅受持一四句偈,其福便,便勝於充滿無量無邊大千世界之七寶布施,何況是受持全經。同時,緣有親、有疏。親的,一跟他說,他就相信,立刻歡喜接受。疏的,說了他不相信、不同意,但沒關係,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聽進去了,這一生不成熟,多生多劫,要是有了因緣,就會起作用,所謂:金剛種子,永遠不壞。總之,能夠與我們接觸的,都是有緣,無論緣分之親疏都要說。此外,「四句偈等」裡面的「等」字,意思深長,少的,一句二句,一生受用無窮。多的,多到全經,指的是這意思。

 

我們提到多次,布施供養中,財布施比不上法布施。財布施只能叫一個人在現前物質上,得一點利益。而法布施之目的,是叫人開智慧,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利益無有窮盡。再多的財布施,也比不上法布施。尤其是大乘法的精華,就像本經,字字句句,都顯出圓滿的性德,所以一句、半偈,要是真能做到受持為人演說,功夫深者,一定見性。總之,七寶布施寶施,屬於有為法;而金剛經之法施,是無漏的空性智慧。受者,信受此經之理;持者,修持此經之行。四句,即經中文字般若,能詮實相般若妙理,觀照般若妙行。受持四句,是自利;為他人說,是利他。文句雖少,福德超勝,以至理一言,可以超凡成聖故。可見略持此經,心明無住,見性成佛。所以勝前福德。

 

雖然如此,但是只行法施,不行財施,也是不可以的。淨空老和尚說過,發心講經說法,以自己的體力、智力,用一輩子的時間講經說法,這「體力、智力」也是內財,所以法施中,已兼具財施。所以說,菩薩攝受眾生,財施亦不可無。但其宗旨,在行法施,不以財施為究竟,但也不能忽略其他的布施供養。

 

五、結語:

 

    我個人一生從事教育工作,一直佩服著大教育家「至聖先師---孔子」。他的學不厭、教不倦,也一直以他有教無類的這份執著與情懷,作為我的榜樣。學佛以來,佛陀他老人家揭櫫的「戒、定、慧」之教學課程、內容與「六度萬行」的教學方法,以及不斷的自我超越,這種從「心」的根本修,多麼叫我「尊敬」與「著迷」,這也是我目前最重要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