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略說第二十六講
一、前言:
上次,我們談到佛陀告訴我們說:「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想想看,我們本具的精覺妙明之「見」,雖是因緣所生法,但是他卻不從「因」而生,也就是過去的條件所生;也不從「緣」產生,指的是從當下的條件所生;更不是從「自然」界有這股力量所產生,而是「因」、「緣」的和合,等諸多條件,自然呈現的現象。但這些條件都是其中的要素之一,因此沒有「非」,沒有「不非」;沒有「是」,也沒有「不是」,簡單的說是從因緣等諸多條件的『和合』。因此,佛說:「離開一切分別相,即是一切諸法的本性」,「見性」既非自然,卻是因緣和合的,所以必須離開一切世俗「分別」的思維,出離所有的「妄想」,這才是諸法的本性,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留意。我們接著看底下這段:
二、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簡單的說,小乘修行的羅漢等四聖,雖是超越輪迴,但坦白說,還是心量狹窄,思想窄化,因為他們但以四聖諦,十二因緣等法來自修,只知道斷苦集、證滅道以離苦,進入了寂靜的有餘涅槃而已,卻不知教化眾生,所以佛陀在這裡說他們的思想狹窄低略。以致於為外道「自然」的邪說所惑,見解不能正確,無法獲得明辨是非的智慧,不能進入諸法的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佛陀很慈悲的教誨我們,應當「善」自思維、考量,不要害怕困難、而懈怠,勇猛精進以證得「菩提」大道。所謂善思維,不是在意識上,用分別心去思考,而是遠離妄想,從無分別、無境界處,去認識、去「參」,什麼是清淨實相?清淨實相,我們上次已經說過,門縫中那道陽光中的「微塵」來比喻,整體是「實相」;而「微塵」儘管飄盪,卻只是客塵而已。妙菩提路,即是將這妙奢摩他、三摩禪那等助行,透過『正覺』,「不住」在分別的相上,以「證得」這修行的道路。
三、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淨。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阿難聽了這段開示之後,很有感慨的向佛說:世尊!如同佛陀世尊,剛剛為我們這些心地狹窄,只知自覺自證的修行人,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等道理,聽了好像懂了,卻未行證,所以心裏還沒有徹底明白,也就是說心猶未開。而今更聽說了,見見非見,重增迷悶!所謂「見見非見」,我常說各位可以練習,當您進到一個地方,第一眼的見,是了了分明,但是接著就開始被裡邊諸多的「事」吸引住了,哦!這是我的好朋友,其實這時已經「露入」「眼識」中了,好多因緣和合了,所以說「見非見」。阿難當然知道,但是他知道這中間就如同我們一樣是弄不清楚的,因此,「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淨」。也就是說惟願佛世尊,以大慈心、用大慈眼,來開示我們,使我們明心見性,還我本來清淨的面目。說完這些話後,就一面流淚,一面頂禮,想想看,我們從無始劫以來,迷惑顛倒,輪迴不已,希望有『大聖一一如來』給我們教導。這就是我們悲淚頂禮,期待承受聖旨的虔敬心態。
四、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這句話容易懂,簡單的說,此時世尊,為了憐憫阿難以及在座參與法會的眾生。「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這句,是佛陀將要為我們『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等妙修行路,『敷演』簡單的說是敷陳演講,也就是有系統的教學以及演示。所謂『陀羅尼』,為印度梵文的譯音,其涵義為總持,即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所謂大陀羅尼,名為圓覺,但說這些,各位還是不懂,簡單的說我們在修行時,佛告訴我們要從肉眼的看「超越出來」,看問題能洞察機先,這就是「天眼」,要能從各各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就是入了「慧眼」……如此的薰修,能再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空間上,做出最正確的判斷,這就是「法眼」。「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就是不管從哪一點上『契入』,都能將佛法圓圓滿滿的精神表達出來,而且任何一個點都具足『無量義』,橫說豎說,都是『圓圓滿滿』;否則把佛法當做知識,被得滾瓜爛熟,也派不上用場。所以佛陀告訴阿難說:「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記性好,這也只能多記得一些知識,但那還是別人的知識,與我們自己體會、開悟,一點也沒關係。因此說我們對於妙奢摩他、以及精密的觀照,心裏還沒有瞭解。觀照,一如心經一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是佛家修行的一個首要方法,觀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面對一切人事物都能用心觀察,還要透過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的六度萬行,去真正實踐照顧一切眾生的身口意業,方能『照見』宇宙人生的空相,了知任何事物都是緣起,如此不雜一點主觀的感情。要像鏡子照物像時,雖然把各種物像都照得明明白白,可是不動一點主觀的思想去分別它。修行人,在習禪定時,雖然心裏不動一點妄想,煩惱寂滅了,入於真正的『止』;但這時的心境不同於木石的無知,而是自自然然的『照見』一切人事物,這就是「觀」!在這一切歷歷分明當中,無能所之分,無內外之別,這就是「照」。如此精微而綿密用功下去,就是「微密觀照」。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現在仔細的聽著,我當詳細分析講解,同時也要使將來這些沒有證到無漏的修行人,能「證」得到菩提的聖果。
五、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阿難!」佛再次的叫阿難,也是再提醒我們。「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也就是我們這群云云眾生,不斷的在世間輪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來自於二種顛倒,分別妄見。我們以前說過,生死有二種:一是「分段生死」,指的是有情眾生,因為「善、惡」業力的牽引,讓這一階段的此生結束以後,又因業力之關係,產生了另外的生死。如此的生死,分為很多段,這一段生死結束後,又轉換為新的生死。這樣生死輪迴不已,稱為「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是靠這種「業力」的牽引,六道輪迴的生死,都是如此。第二種生死稱為「變易生死」,當修行人的修行,從信、解、行、證,累積到了一定的程度時,生死已能以「願力」決定,或是透過「淨業」,還是帶業往生,可以不受「善、惡」業力的支配,這稱為得「意生身」。此時的生死,就稱為「變易生死」。羅漢和菩薩的生死,就是變易生死。此處所指的生死,不但是凡夫的分段生死,也包括小乘羅漢的變易生死,因為他們還未證得真正的「自在」解脫。
所謂「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這二種「分別」妄見,當處發生,當業輪轉。這二種妄見,我們前面已經說過,都是不能認識自己的淨妙明性,六根向外馳求,以致於以妄心立能、所,妄生分別,所以稱為顛倒。這妄見所產生相,不從外來,所以稱為當處發生。可怕的是我們不識自性,在妄見中,追求不息,也輪迴不斷。於是,起惑造業種來世別業之因,在別業妄境中,又執著自我的我愛、我見、我癡等貢高我慢之心,如此不捨,又產生來世之果。如此的因果輪迴,周而復始,永無止息。這都是我們自己所造之業力所招,所以稱為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云何二見?根據天臺宗灌頂大師的註疏,他老人家引用「瑜伽師地論」的說法,指出三千大千世界,都是眾生之共業所感,貴賤人畜,相依而住,名為同分。而眾生自身,各隨已業,貴賤苦樂,各各不同;而六道眾生,飛禽鱗甲,種種類別,這名為個別業。大致說來,別業的境界屬於『現前』之依報環境,皆是以往「宿業」所招;而同分境界,則是兼有過去、未來,為無始以來「同分」妄見,而有這山河大地以及各種花花世界,這就是「同分」妄見等惑業所感招。
六、云何名為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于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復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幾、筵,有圓影出?離見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
佛陀很慈悲的在這裡主動的告訴我們,「云何名為別業妄見」?阿難!又叫了一次,這是重點,所以我們要留意。「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眚」,音ㄕㄥˇ,簡單的說,例如世間有一個人,眼中長了一個紅色的翳(音|ˋ,一種瞳孔為白膜所蒙蔽,以致無法看清東西的眼疾。)膜,因而在夜間只要一看見燈光上,就會現出另有一個圓影子,而且是五色重疊。「于意云何?」您的看法是怎樣?「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這個燈光上所現的圓影,到底是燈的顏色呢?還是您的「見」的顏色?阿難!這種「見」倘若不是眚人,何不共同會看見此顏色?「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這些文字很淺顯,也就是而這個圓影,卻只有眼裏有翳膜的人,才能看見。假若是見的顏色,那麼見已成為色了,這個見圓影的,又是什麼呢?
「復次,阿難」!我們接著再說,「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幾、筵,有圓影出」?假若這個圓影,離了燈這個體,另外還能存在,那麼就應當在我們旁觀其他的屏、帳、幾、筵,屏,指的是屏風;帳,蚊帳;幾,織布之工具名;筵,坐的墊具,這些器具一看,也應該有圓影現出來。「離見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假若這個圓影,離了見,另外還能存在,那麼就不應該是眼睛看得見的。所以為什麼眼有翳膜的人,眼睛會看見圓影?
佛陀在此做了小結,說「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也就是說色之存在,實在是因有燈這緣,因為病的緣故,以致使眼見器物時有著圓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其實,圓影和見,都是翳膜的病狀,而見著翳膜的見,並不是病,當然看得見。「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這句。意思是說,因此之故,不能說此圓影是燈,或是見!或非燈、或非見。
七、結語:
這裡,讓我們清楚的看到,我們本來清淨的眼,假使生了翳膜,於是在燈光下見有圓影。要知道,這圓影本是從翳膜產生的病狀,不能說它是在燈、或在見的緣故!但是看了有「圓影」,也不能說非燈、或非見!因為圓影,本來就不是真有,不過是因病而產生的幻相,而這換相也離不開有緣生緣滅。這就一如我們眾生,因妄想的關係,而產生妄見。其實「見」這個妄見,本是清淨的妙明真見,這就是前文所說的「見猶離見,見不能見」的見,但老喜歡分析又分析,造成自己無邊的「妄見」,還以為那是見的困擾。